學名 | |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
命名者 | (Bennett, 1830) | 棲息深度 | 5 - 20公尺 |
中文名 | 長鰳 | 有毒魚類 | 否 |
科中文名 | 鋸腹鰳科 | 經濟性 | 是 |
科號科名 | F094 Pristigaster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中國大陸名 | 鰳 |
模式種產地 | Sumatra, Indonesia | 觀賞魚類 | 否 | 俗名 [td=229]白力、力魚、曹白魚、吐目、鰳魚(澎湖)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西部、北部、澎湖 |
最大體長 | 40.5 cm | 棲息環境 | 河口、近海沿岸 |
同種異名 | Alosa elongata, Clupea affinis, Ilisha abnormis, Pellona elongata, Pellona grayana, Pellona leschenaulti, Pellona schlegelii, Pellona vimbella, Pristigaster chinensis, Pristigaster sinensis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鱘形目;海鰱目;鯡形目及鼠鱚目(張, 2001) Whitehead, P. J. P.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張世義 編著 2001 |
典藏標本 | ASIZP0065149. ASIZP0700136. ASIZP0700360. ASIZP0700361. ASIZP0800835. BMNH1979.3.21.309. FRIP03029. MTP0188. NMMBP04976. NTMP1210. NTUM00120. NTUM01768. NTUM02128. NTUM03632. |
典藏基因 | [2008-03-24,Kui-Ching Hsu,COI,100%] [2008-03-25,Kui-Ching Hsu,COI,100%] |
英文俗名 | Slender shad; White herring; Chinese herring; Herring; Elongate ilisha |
瀕危狀態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
形態特徵 | 體長而寬,甚側扁。背緣窄;腹緣有完整之稜鱗,腹鰭前23-26個,腹鰭後10-14個。頭中大,側扁。吻短鈍,上翹,吻長明顯短於眼徑。口中大,向上傾斜而近垂直;上頜骨末端圓形且不延長,僅可達瞳孔之下方;下頜的前端向上突出;兩頜、腭骨及舌上具細齒;鰓耙較粗,邊緣具小刺,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20-24。體被圓鱗,鱗中大,易脫落,無側線;縱列鱗數多於45枚。背鰭起始於體中部,具15-17軟條;臀鰭長,具40-50分枝之軟條;腹鰭甚小,其長短於眼徑;尾鰭叉形。體背灰色,體側銀白色;頭背、吻端、背鰭及尾鰭淡黃綠色,背鰭和尾鰭邊緣灰黑色;餘鰭色淡。 |
棲所生態 | 為暖水性近海中上層洄游魚類。游泳速度快,喜群居。白天多活動於中下層水域,黃昏、晚上、黎明或陰天則活動於中上層水域。有時可進入河口域,甚至低鹽度的水域。幼魚以浮游動物為食,成魚則捕食蝦類、頭足類、多毛類或小型魚類等。 |
地理分布 |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印度、馬來西亞、印尼等至日本、韓國及俄羅斯的大彼得灣。臺灣分布於北部、西部及澎湖海域等。 |
漁業利用 | 經濟價值高的食用魚。肉味鮮美,可鮮食或製成加工品。一般以流刺網捕獲。中醫將其入藥主治慢性泄瀉等病。 |
資料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