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0856956 於 2009-8-2 18:23 發表
調況不錯喲!! 聽說 萬年仔不錯吃 是真的還是假的阿??
萬年仔是什麼東東我不知道,剛剛上網查了一下,請大家參考...
引用自:http://www.fishing.org.tw/html/html/1999/12310010.html
吳郭魚種類知多少?
台灣的野塘、水庫、河川、養殖池等釣魚活動中,最主要的對象魚就是吳郭魚。那吳郭魚到底有幾種呢?常於水庫見到前輩釣起魚體較大者,一堆人就圍在旁邊七嘴八舌。有人說是吉利種,有人說是南洋鯽仔啦,又有人說是純種吳郭魚,才能長得這麼大!真是莫衷一是。
吳郭魚,為原產於非洲內陸之野生魚種,目前發現已超過一百多種。分類學上屬慈鯛科(Cichlidae),此科概分有二:一為口孵魚屬
一為慈鯛屬。此二屬皆有於池底挖穴產卵之習性,前者除此習性外更有口孵魚卵與幼魚之特性,故名口孵魚;二屬魚種之間無法雜交。口孵魚種於繁殖期間,雄魚會以口、身體、或尾鰭清理出一盆狀凹穴,再誘引雌魚於穴中產卵,雌魚產卵後,雄魚立刻進入予以授精。爾後,雌魚再將這些受精卵吸入口中等待孵化,魚卵孵化期間雌魚完全禁食。
台灣引進較常見者有
一、莫三鼻克口孵魚,
二、尼羅口孵魚,
三、吉利慈鯛,
四、奧利亞口孵魚,
五、賀諾魯口孵魚,
六、黑邊慈鯛;
另有紅色吳郭魚、福壽魚、單性魚、變性魚等雜交改良種。
一、莫三鼻克口孵魚
民國三十五年,吳振輝、郭啟彰兩位先生由南洋引進,此即為吳郭魚或南洋鯽仔命名之由來;為與他種吳郭魚之區分,多稱之為「在來種吳郭魚」。原產於非洲東岸,雜食性、喜食藻類、抗病力強,水溫低於攝氏十度時易凍傷,須設置過冬池。魚體一般較小,良好控制可長至二十公分左右,環境適應力強、廣鹽性,俗稱之「鹹水福壽仔」者,即為此魚種或含此魚種遺傳基因較高者。由於其魚體小、繁殖力強,但生產力卻又不高,故而已少人飼養。倒是目前已融入全省低海拔之河川、湖泊、水庫中,野釣時釣到全身烏七抹黑、魚體不大者,十之八九就是牠。
二、尼羅口孵魚
此魚原產於非洲,民國五十五年省水產試驗所游祥平博士由日本引進,又稱尼羅吳郭魚或尼羅魚;為與前種「在來種吳郭魚」區分, 又稱之為「新品種吳郭魚」。此魚種魚體一般較大,管理良好可長至五十公分左右、體重二點五公斤以上,且雌雄魚體體型大小相當, 肉質鮮美、成長快速、較在來種吳郭魚耐寒。野釣釣獲魚體較大、紅尾白腹者,多為本種或含其基因較強者。
三、吉利慈鯛
本種原產於非洲,民國五十二年省水產試驗所台南分所所長唐允安先生引進。此魚較具耐寒性但成長緩慢肉質差,上下頷有疏齒,具爭鬥性,故不受歡迎,目前已被養殖界淘汰。此魚之食性有甚大之爭議--一說偏好植物性,喜食水棉,一說偏動物性餌料;想必是野放與養殖之習性差異。此魚仍為純種吉利吳郭魚,蓋其與口孵魚種無法雜交。其最大特徵為尾巴基部附近呈淺灰色之不明顯斑點,且其斑點不似尼羅吳郭魚成魚之明顯條紋狀。繁殖期間,頭部有孔雀綠斑點與淺綠色細線條。
四、奧力亞口孵魚
民國六十四年,自以色列又引進奧力亞吳郭魚,此魚種亦為口孵魚種,可與其他口孵魚種雜交。耐低溫,可生存於淡鹹水。其雄性魚與雌性尼羅吳郭魚雜交後,產生一特殊現象--子代皆為雄性。養殖業者利用此特性控制池中魚之尾數而達到魚體快速成長之目的,為單性養殖法,亦即所謂之單性魚。但國內尼羅吳郭魚品種不純,無法繁殖子代完全皆為單性者;故而有賀諾魯口孵雄魚與雌性在來種、奧力亞種、尼羅種之雜交--可創造出完全雄性之魚苗。
五、賀諾魯口孵魚
民國七十年由由哥斯大黎加引進,體型特徵與在來種吳郭魚類似--繁殖力強、早產、成長慢、體型小、不耐寒。其與雌性在來種、奧力亞種、尼羅種吳郭魚可如前所述雜交出完全雄性之魚苗--單性魚。
六、黑邊慈鯛
民國七十年由南非引進,生態習性與吉利慈鯛相近,成長慢體型不大,故未受重視。
吳郭魚雜交改良種除上述之單性魚外,尚有紅色吳郭魚、福壽魚、變性魚。
1.紅色吳郭魚
在來種之突變種,體型小;將之與尼羅吳郭魚雜交即為一般消費市場所見之紅色尼羅魚,顏色凸出極易分辨。現已能繁殖出單一雄性之紅色尼羅魚。
2.福壽魚
目前養殖池所放養者,多為尼羅吳郭魚與莫三鼻克吳郭魚之雜交種,稱之為「福壽魚」。此魚不但耐寒、魚體大、繁殖力強、成長快、肉質更佳,吸引各地業者大量繁殖。桃園大埤一帶放養者,即為此君。有正雜交與反雜交兩種。正雜交種:雄性尼羅種×雌性在來種,反雜交種:雌性尼羅種×雄性在來種;吳郭魚之雜交以雄性之顯性基因為主,故以經濟效益之考量,養殖戶多選擇正雜交種而將反雜交種淘汰。由於正雜交種與尼羅種極為類似,養殖戶極易因混淆而混養, 則會造成品種退化。
3.變性魚
單性養殖法,現已多為養殖業者採納,但前法仍無法百分之百控制夾雜之他種仔魚,造成許多困擾,故而現多採用藥物變性法--即利用荷爾蒙「乙基睪固酮」混於飼料內,使魚苗皆變成雄性。
看來到大埤釣福壽魚時,放隻母的下去,必可達到轟轟烈烈的誘魚效果;整窟的公魚,「哈」都「哈」死了!看到母魚必是前仆後繼地抓狂!吳郭魚行一夫一妻制,其雌雄之區別在嘴部寬度,公魚較寬母魚較窄或其生殖孔之差異。各魚種間之區別除了前面所言外,個人認為從尾部已可看出一二。莫三鼻克種尾部漆黑,發情時邊緣呈紅色;尼羅種尾部呈橘紅色、基部灰黑,尾鰭有明顯之棕色弧形條紋;而吉利種則如前述:淺灰色尾巴、基部呈白色模糊斑點,弧形條紋不明顯。目前台灣各地之野塘、湖泊中分佈之吳郭魚多為莫三鼻克種與尼羅種多次正反雜交之後代,故而在魚種區分上甚為困難;除非做DNA分析或規規矩矩數背鰭之軟硬條數與側線上之鱗片數等分類原則;否則個人認為以尾巴之特徵來分--「雖不中,亦不遠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