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常看到身邊的人對於生態的維護漠視不聞,所以我發表這篇文章給諸君細讀很多人常對於原住民的物質文化常因不瞭解而產生許多誤解,特別是在魚獵生態的維護上,以為原住民野蠻而又缺乏保育觀念,其實原住民也有許多值得學習之處,在花蓮光復一帶,有一個馬太鞍濕地,那邊的原住民老人們在濕地建構一種名曰「巴拉告」的生態裝置,給了我們許多大人及小孩上了一門生態維護與利用的課程。
& _# |' a. _+ z H/ h* I: v6 k) B' D3 I9 d* H& M* g+ {
巴拉告是阿美族的生態魚池,它所扮演的角色是人與大自然共生共存不竭澤而漁盡的一種生態方式,這種方式他傳授的年代,更久遠於漢人來台的年代,並且世世代代的保存迄今,由於阿美族在各種節慶或婚喪喜慶後都有收工的儀式(巴歌浪),內容是採取魚獵方式來供族人分享大自然的財產,所用魚時的捕撈方式。
: C4 K. i+ J# u2 i" i6 y) V* L! F它的結構是順著水流的方向,半開放的人工生長環境,前後端都留了出口,所以是活水。全部分為五層,最上層是水生野菜,其次是給浮游生物活動的表面空間,中間是給小魚、小蝦活動的隱蔽處,下層是給無鱗的鰻魚、鱔魚、土虱等活動的空間,土質層是讓貝蜆類的生存空間。它的架設方法是最底部用鑿通竹節的大竹子,橫、直穩固架好。中層用粗粗的九芎木穿插、製造底部陰暗適合睡覺,小魚蝦也可以優游、不會被吃掉、因為大魚闖不進來,九芎因為光照會長藻類,可以給小魚蝦吃。最上面捆細竹枝,吳郭魚喜歡待在這裡,吳郭吃剩的食物會掉下去給小魚蝦吃。
- r9 L/ }% D% I; g. V' ?) r2 g這種生態的觀念是遠比漢人來台更早之前就有的文化,因為阿美族的祖先很早以前便知道珍惜大自然的財產,因為他雖然是建構在水邊,在不取食時是成開放的方式坐落,這樣便可以繁衍魚族而生生不息,當人們有了需求時,才會用魚廉將巴拉告圍起來,僅取魚廉內的魚獲供人們取用,這樣對大自然的殺傷力便可以減到最低,生態的鍊結便不置於破壞) N0 ]2 f$ ^: J
我們大家想想看,過去的人都有這種觀念,並且以實際的結構傳承下來,我們是不是也能起而效尤,這樣不但可以保有生態,也為後世留下了典範,以後人人有魚釣,全家休閒觀魚、生態教育一起來,太太接受,孩子還有一個精彩的童年,這樣好不好呢?8 y# }2 V3 |5 E; D
* [( `" A# X9 y; Z
0 c N k8 b: S( U6 k
0 [; o+ J9 b8 |$ Q5 m& U: Q1 m0 ?4 A& m" I0 S! _- u9 `, b
$ ]9 g5 K7 }% a3 |( P- ^$ X
% ] Q% Y$ d8 `5 I
! |+ y* v. e& L
% o7 x# I6 I7 V8 F圖片資料:[url=http://www.ettoday.com/2004/08/22/743-1675678.htm[/img]http://www.ettoday.com/2004/08/22/743-1675678.htm[/img[/url]]
- `8 E6 @/ [- [0 c親近阿美族/馬太鞍看生態捕魚 魚族也有貧富和黑道 ; W, U& `3 r4 v |/ H
2004/08/22 16:27 * v# `% @* f- t. S
|
" J) G8 E2 { K | 如何與大自然相處,原住民最清楚。花蓮馬太鞍部落特殊的巴拉告Palakau,指的是一種營造生態設施的生態捕魚法,搭配當地的文史工作者解說,非常有趣。(圖:陳志東攝影) |
| 記者陳志東/花蓮報導˙攝影 3 g& L: H5 v8 X4 s3 W6 ~
8 i, q m+ a+ }' w2 Z) l' V要比抓魚,再沒有人比得過蘭嶼達悟族跟東海岸的阿美族了!這兩個族,天天都跟魚為舞。不同的是,達悟族愛的是那種徜徉大海中的飛魚奮戰,阿美族,特別是住在秀姑巒溪一帶的秀姑巒阿美,更精確一點來說,就是秀姑巒阿美中的「馬太鞍部落」,他們愛的,則是生態捕魚。 2 T! ^! @" \' l$ A. j# m
+ G: k$ K0 B& [! S \; Z馬太鞍部落的「生態捕魚」真的很有趣,這邊的人捕魚,不是拚了命到處去找魚,而是營造一個適合各種魚類生長的生態環境,讓魚自己乖乖住進來,等到魚兒蝦兒慢慢長大,到時要多少有多少,但是通常每次只抓夠吃的份量,只要一次的生態環境營造功夫,就能一輩子有吃不完的魚。
* R5 B% u" n4 r. N+ q
7 d" y; _8 ?0 B談到這個「巴拉告Palakau」生態捕魚方法,馬太鞍邦查文史工作室的負責人「拉藍˙吾那克」真的是口沫橫飛,笑料不斷。
$ F* S2 I- d+ e) x6 A7 B
9 e% z' f$ v( H2 |馬太鞍位於花蓮縣光復鄉,所謂的「馬太鞍」指的是當地一種樹豆,是過往阿美人的主要旅行乾糧,馬太鞍因為盛產此種樹豆,也就因此得名﹔「邦查」則是阿美人的自稱,意思就是「人」,所有的原住民族族名如「泰雅」、「達悟」、「卑南」、「布農」...等等都是「人」的意思,阿美族本來應該稱為「邦查族」,阿美一詞是卑南族對於海岸阿美的稱呼,長久下來,也就因此以訛傳訛,就這麼叫下來了。 / E2 N4 D' i3 H* b/ @+ E
2 I* z" N* ?) `2 }馬太鞍位於中央山脈山腳下,整個地區都是一大片溼地,夏季時分,蓮花處處,十分美麗﹔隔著花東縱谷望過去,靠近海岸山脈一處則是太巴塱阿美族人的居地,馬太鞍與太巴塱是花蓮地區最大的兩個阿美族部落,過往兩族時有爭鬥,現在和平相處,與光復糖廠共同構起花蓮中部地區最佳的整體旅遊線。
4 ]% A4 d+ v% {1 r( j6 S" E1 E2 O
3 I8 h" u4 J9 E由於整片地區都是溼地,馬太鞍部落也因此十分懂得跟魚相處,並因此發展出此一巴拉告Palakau生態捕魚法。
# a% ~! L, O7 C( w) t+ I0 |0 d* e
所謂的巴拉告指的是一種設施。當地人首先用空心的竹筒一隻一隻架成一長排,接著上頭覆以樹枝,第三層再舖上一些雜草堆,總共三層,接著利用沼澤河川地形在河邊濕地挖一小水池,開口一端與河流相連,另一端也開一出水口,讓溪水自由出入循環,然後把這三層設施巴拉告放在這個小水池中。(圖:花蓮馬太鞍部落的巴拉告。) O/ u; e$ w( q- H% k0 ~8 e
5 f. Y0 ]! d. X9 u* j( N+ f
拉藍˙吾那克說,好了,巴拉告弄好了,就像新房子蓋好了,這個時候,有魚鱗的魚像是吳郭魚等等,就會自動來這新房子東看東西,就像穿著西裝的有錢人一看到哪邊有新房子,就會去東看西看打算置產,這個道理在魚身上也適用。於是,有錢的穿西裝魚就會慢慢聚集,在新房子週邊嬉戲、到處排泄大小便,接著,這些排泄物就會順著最上層的草堆流到第二層的樹枝枝幹,形成養分。 0 k# j# m, b( A( B7 o, X( v
7 u5 e! ~8 e* ?. r3 M
有了養分,窮人就來撿肉屑了!於是,膽小的小魚小蝦看到這邊又有養分,又有樹枝的屏障,大魚進不來,躲在裡面又有穿西裝魚的肉屑可撿,環境有安全,於是也就慢慢搬過來定居﹔定居之後,如果死亡,小魚小蝦的屍體就會順著第二層的枝幹慢慢滑到最底層的竹筒裡。 - s) L2 G+ V7 ^# { `5 }2 g# Y* T% s2 j
- A2 {- ^% L+ @/ F1 t4 W, ^好了,現在穿西裝有錢人跟窮人都住進來了,竹筒裡也有屍體養分了,這下黑道就來了!一些沒有魚鱗的像是鰻魚、鱸鰻等等沒穿衣服的黑道魚,看到這邊又有竹筒可以躲,又有小魚小蝦屍體可以撿,因此也就一隻一隻躲進竹筒裡,在這邊過著暗無天日卻又富足的日子。
0 k: h) X. A t, }) ?3 Z' X1 n0 N D- ~" R Q8 h
這樣一來,整個巴拉告的生態體系就此完成。未來,阿美族人想要吃魚時,就只要帶著三角漁網、魚筌、魚簾等等這些工具,第一步先把魚筌、魚簾等等放在河道的出入口,接著慢慢靠近巴拉告,這時,正如國家有災難,穿西裝的有錢人一定第一個先跑,於是,這些西裝魚就這樣一隻一隻鑽進魚簍裡。
. Q) D3 S( r# h* ~( @2 w
- V. {" f# X2 B F接著,阿美人靠近巴拉告,把竹筒一根根抽起,黑道鰻魚等等就會這樣一隻隻落網﹔最後再用漁網把剩餘的小魚小蝦慢慢撈起,大功告成後,再把巴拉告重新組合,等待另一次的生態自然循環。(圖:花蓮馬太鞍部落的巴拉告。) : m0 n" B! S, O1 C( m; ?
8 A( ?: v, O2 A$ \3 h拉藍˙吾那克講得口沫橫飛,台下的聽眾也笑到不行,有機會到馬太鞍,可別錯過這樣的精采解說。
' A9 P; T( w9 r( x* H) b- J) O0 U5 o( X3 P/ H" S
拉藍˙吾那克本身是光復鄉鄉長的特別助理,對於馬太鞍文史有著相當程度的熟悉,其所經營的馬太鞍邦查文史工作室除了提供解說、巴拉告體驗、正統的阿美歌舞表演外,工作室也提供民宿,並有極具特色的餐飲如山蘇、秋葵、車輪苦瓜、麵包果等野菜,以及將石頭燒到火熱,接著丟進裝滿現捉活魚活蝦及野菜的器皿,用石頭本身的熱度讓火鍋食材熟透的「石頭火鍋」,非常有趣。
2 U* G5 `& W! b! g5 X7 @ V( \
除了馬太鞍邦查文史工作室外,附近尚有一處「馬太鞍古屋」,是間已有80年歷史的老建築,整個以木材建成,是非常傳統的阿美房屋,且曾歷經分居改建、整間抬起轉向等等歷史,值得一看。此處也提供相當具特色的文史解說、歌舞表演等等,而此部落也是棒手選手曹錦輝、吳河明等等運動健將的故鄉,來到這邊,也可以聽聽古屋裡的老人家講故事。(圖:花蓮馬太鞍古屋提供的歌舞表演,比起其他地區要傳統得多,也較有內涵,並可享用傳統的阿美麻糬。) : X( i n1 _4 H; u4 H
" j+ N% L" O0 e3 o
位於馬太鞍對面的太巴塱部落,同樣有著相當傳統的阿美文物可以觀賞,特別一家由前頭目周廣輝開設的「太巴塱阿美族文物展示室」,裡頭更有著許多呈現阿美住屋、以及各種利用天然材質作出、頗具生活智慧的小用品,例如檳榔葉碗盤、湯匙、抓小鳥用的陷阱等等,非常有趣。特別周廣輝本身以往是棒球教練,許多職棒明星如陳義信、王光輝、黃忠義等等,都是他的學生。(圖:花蓮太巴塱周廣輝示範抓小鳥的陷阱如何使用。) $ Q8 X* ?7 t5 }$ I$ H# Q
/ N( `" P i; H$ }" i7 ? w
: R6 A: ?8 f+ D" | Z1 d
: C5 x% \6 Z) ^ j* O, s# S近來所謂的原住民歌舞表演在各飯店與各活動場合處處都能看得見,有關沒關的活動都要找原住民來唱唱歌跳跳舞,曾經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與台灣省立博物館人類學組研究員的阮昌銳教授說:這樣的行為「簡直就是把原住民當猴耍」。事實上,傳統的阿美族祭典歌舞相當有特色,也十分有內涵,不應該這樣被濫舞濫用。也因此,來到馬太鞍與太巴塱,除了體驗這邊的生活智慧與生態、文物觀賞外,也不要錯過這邊真正有內涵的阿美歌舞演出,這裡的演出,比起其他飯店或大拜拜似活動場合裡的歌舞要吸引人得多。(圖:原住民的歌舞,已經在商業介入下被簡化成單純只是熱鬧的活動,卻失去該有的內涵,相當可惜。)
/ L! F8 y+ @7 A% u& [" c! 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