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化上的奇蹟-維多利亞湖的cichlids
[size=85%]作者: noirwg (生科 93 級, January 20, 2007)
[size=85%]達爾文的演化論中,由於物種受到了氣候、食物類型與供應及其他物種的捕時壓力等因素,物種的型態及習性會有些改變,而演化的速度有快有慢。位於東非維多力 亞湖的麗魚類(cichlids),麗魚的演化故事非常奇特,單靠一個共同祖先在10幾萬年間演化出了500多種麗魚,且演化出了多種奇的生態適應特徵。
魚類消耗的食物種類非常的多元,凡是水中生長的動植物,及偶然落入水中的動植物,幾乎可以成為魚類的食物。而魚類在長期演化之下形成了一系列適應各類的食 物類型的攝食方式和型態,所以魚的體型及其口和牙齒都與其所攝食的東西息息相關。例如兇猛的肉食魚類具有高速游泳的紡錘型體態,而溫和型的魚僅管有各種不 同的體型,但都與其所棲息的環境大為相關,而底棲性的魚則都具有扁平的身體。魚的嘴部構造也與其時性息息相關,例如:肉習性的魚類通常具有大而寬的嘴且通 常具有多而尖的牙齒,而食貝類及甲殼類的魚類則多具有鋪石狀的
牙齒。
在東非的維多利亞湖中,有一名為cichlids的魚類,經過了經年累月了演化產生出了上百種的變化,出現了許多外型相似,但食性與口中的構造卻有著驚人的差異,成為了達爾文演化論的代表。
依據食性大致上可分為下面幾類:
1.食泥類:以湖底的有機廢物或碎屑維生。
2.剝藻類:一種是上下顎各有幾排由大小一樣的小牙齒所構成,外型類似銼刀。另一種是以數量較少,但又尖又長的牙齒剝食岩石上的絲狀藻。
3.食葉類:以大型葉子為食
4.碎殼類:於喉部有一對特別強化的「上下顎」,佈滿了磨石般的牙齒和強有力的肌肉,可將蝸牛殼咬碎。
5.脫殼類:由上而下快速接近蝸牛,利用長而彎曲的牙齒咬住蝸牛的肉,將蝸牛從殼中拉出。
6.食浮游動物類:具有可伸縮的上顎,藉由快速伸出嘴巴,將食物吸入。
7.食蟲類:藉由吞泥巴的方式,將其中所存在的昆蟲幼蟲篩出,泥巴隨後由鰓蓋排出。
8.食蝦類:以蝦類為食,主要棲息於深水處。
9.食魚類:大可分為兩種,一種為埋伏型的;一種為游速快,身體呈流線形可追擊獵物,而食魚類通常都擁有長而尖的牙齒,加上位於顎部的小牙齒也十分尖銳,因此適合其進食方式。
10.食幼類:維多利亞湖中所有的haplochromis皆是將卵含在嘴裡予以孵化,而食幼類是以此為主食。此類的大致可分為兩種進食模式:一種是將嘴 中含有卵的母魚的口鼻含住,將口中的卵吸出,另一種是待魚產卵時進行突襲,而這兩種魚的牙齒也不太一樣,前者牙齒少,幾乎無功用,後者牙齒多而尖。
11.銼鱗類:此種上下顎各有11排分布稀疏的長牙,具有食魚類的外型,剝藻類的長牙,可將魚的鱗片刮下吃掉。
12.清道夫類:將其他魚類身上寄生蟲吃掉的一種魚類。
由於外來種的入侵,使得湖中的某些種類已消失了,但剩下來的種類卻已出現新的生存方式,或許又會發生另一個演化的故事。
參考資料:
George W. Barlow Nature 410, 17-18 (1 March 2001) | doi: 10.1038/35065151
殷名稱 魚類生物學 水產出版社 1998/6/15初版 P117-119
提斯.戈德史密特 達爾文的夢幻池塘 黃秀如譯 時報出版 2003/3/24初版 P53-68
[size=85%]
[size=85%]轉載自 http://blog.tcu.edu.tw/index.php?blogId=132
|
評分
-
1
查看全部評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