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漁民常說一、魟,二虎(獅子魚),三、沙毛(鰻鯰),四、臭肚% g# i1 Y: d* P; a- p2 U
魟魚:
2 `8 j' O& _2 G% j ]2 D2 b : j+ h" e" g, Y4 F
尾部上方有1-2根毒刺,長約5-10公分,多數分佈海洋,少部分屬於淡水種類,常潛伏魚沙
% X: @) ^3 Q3 S0 I" _ 泥地中,是漁民口中排名第一的魚類,毒性屬蛋白質,刺傷首先會有劇烈疼痛,一小時後轉3 i# K b) e. c
為間歇性的抽痛或陣痛,漁民捕撈上網後會立即將毒刺拔掉,避免尾部毒刺傷人。
5 }% D6 ]/ N5 x虎魚:1 s' i H) R& x8 m
' p: H3 ~5 `3 u2 y5 j, T) S 是指獅子魚,因為鰭伸張開來張牙舞爪,像極了一頭兇猛的老虎,背鰭、臀鰭和腹鰭的毒棘% P3 O, x1 q3 Q1 P6 y
中有很強的毒腺,屬於蛋白毒,中毒後局部會相當疼痛,會有發燒、抽慉、休克等現象。
( {. D7 Y+ m, v/ H/ _. Z沙毛:
6 _; _( I0 l" ~1 X7 i" O) A 9 x& p8 M' G, X
體延長,頭部略平扁,腹部圓,後半部側扁,尾尖如鰻尾。頭中大,吻部略尖;口開於吻端
+ B* S0 S2 K/ ~, k D5 `. ?4 S 略下方;口部附近具有四對鬚,鼻鬚一對,上頜鬚一對,頦鬚二對。體表無鱗。第一背鰭
+ A$ @+ Q5 g; o# h* m 短,前有堅強之硬棘;第二背鰭及臀鰭與尾鰭連續相接,皆為軟條;胸鰭位頭部正後方,上/ R# C5 ~( q/ H9 O. Y8 d8 ]
緣具數枚銳利的硬棘。背鰭及胸鰭之第一根為具毒腺之硬棘。體背側棕灰色,體側中央有兩
4 N) }$ f) @& ]9 B: F6 ]5 M 條黃色縱帶,其鰭之外緣黑色,是屬於神經及血溶性毒。* u% \# v4 C3 ~- K+ ?
臭肚:
! Y4 R7 l: B; _$ D
# @4 z, M! _! ^" k: x. O 臭度魚腹鰭內外側各有一硬棘,背鰭有13 枚毒棘,腹鰭有 4 枚,臀鰭有 7枝,毒腺位於每
' _: X* n- M8 [ 枚毒棘縱溝之表皮組織內,尾柄兩側無盾板或鉤棘,常成群於岩礁間覓食藻類,為磯釣常釣5 k! Q& L4 q/ n
到種類。
- J& {% z. P+ `) g- d成仔魚:
2 P, m! d1 W" j0 f8 a! K/ o, W
9 }2 o) L# D' m; D 體延長,頭部略扁,腹部圓,後半部側扁。頭中大,上覆骨板,板上具顆粒突出,枕骨區骨板後& L$ b1 r* b" B) S% n# a
端窄。吻部略尖;口在吻端下方,上頜較下頜為長,頜骨具銳利齒帶,腭骨則具一對呈長圓形的6 r3 }/ ~$ `, A8 W4 j! ^! h8 k0 X
齒帶;口邊有鬚3對。第一鰓弓具17-21鰓耙數。體無鱗,黏液膜易落。背鰭有1銳利硬棘及6-7軟% p& |) W. a K3 K
條,硬棘具有毒腺,後方具一脂鰭;左右胸鰭各具I硬棘,背、胸鰭硬棘前後緣皆具鋸齒;腹鰭軟
& n' N% X1 G/ J+ S 條19-23;尾鰭深分叉形。體背呈藍褐色,體側灰白色,腹部淡白。各鰭略偏黃;脂鰭上具一大黑, D1 F: f; U/ E* F$ H
點。
8 y# u/ @3 _0 F; c/ z" r0 {: ]( p4 ^; n$ S
吃的方面:( o7 `. N$ }4 O1 b' c) c4 f4 z
大部分的熱帶魚類都有熱帶魚毒,毒素多聚集於內臟,魚肉本身也會有,所以回去處理魚的時候內臟一定要處理乾淨,很多案例都是誤食內臟發生中毒!!; @% b7 O! H3 \0 A
6 B/ A, F% J2 U; T& @" K
部分參考資料: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漁業資訊服務網,台灣魚類資料庫! M2 g2 d: c2 C w; s7 k. b+ c
如圖文有侵權之虞請予以告知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