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聯合國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4481|回復: 15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魚類生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7-11-29 10:08: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魚類生態   written by Kiza
- z" ?' G4 v& r1 u, g
5 t+ R6 P$ u' A4 a( w: G" \釣魚活動就像一場與魚類鬥智鬥力的比賽。你勝了,魚就歸你所有。你輸了,打龜就與你同在。海洋魚類生活在茫茫大海當中,其實和很多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一樣,有它們自己一套的生活模式。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作為一個磯釣人,如果能夠對魚類的生態有所認識,相信必然有所裨益及增加作釣時的樂趣。因魚類的生態涉及的層面十分廣泛,從磯釣一個最基本和首要的課題開始就是魚肯吃釣者所投下的釣餌才有機會把它釣上。那麼,魚究竟是怎樣吃東西?所以本系列文章首先會從海洋魚類的活動與覓食開始探討。(另因為磯釣泛指在磯石或岩礁上作釣的一種釣法,所以本文會將重點放在一些生活在岩礁附近的魚類身上。)1 U0 H8 I* u$ \0 U6 w

! s" @0 ?: t) j! o呼吸 :$ k9 s5 g: x5 d/ Z2 M
) N7 q  K) E, h! N
魚類生存在海洋中覓食和繁殖可說是最大的目的。一條魚要成長至產卵,它吃東西所得到的能量必須多於它活動所消耗的能量,所以絕大部份魚類的生態都會建立在一個講求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先舉一個例子,魚類就和其他生物一樣須要呼吸氧氣來維持生命,因為魚類的各種活動包括游動、獵食、生長、繁殖所須要的能量,都是依靠不斷從水中吸取氧氣來供給體內組織身陳代謝的須要,氧化和分解從外間攝取的食物轉化為營養並貯存於體內。而魚類和人類不同魚是利用鰓部呼吸溶解於水中的氧氣,但同時水的密度是比空氣大,溶氧量遠較空氣低和不穩定,故此魚類呼吸經常會保持在一個低消費,高效率的模式上。
+ ^9 C# C6 n+ t# s9 I$ V
$ {  p; O2 W, o1 Y3 E大部份生活在岩礁附近的魚類因泳力不及一些外洋的魚類強,不能依靠快速游泳而強制使水流過鰓部來呼吸,因此它們通常是利用一個泵的原理來進行呼吸。動作是口腔張開,使鰓蓋合上而形成真空狀態,因鰓腔內壓力比口腔低而使水流入,之後合上口腔,因壓力增高而使水流過鰓瓣並衝開鰓蓋將水排出體外。根據魚類的生態與特性,魚類很多時候都喜歡頭部頂著水流來呼吸。因為逆流呼吸時魚類不須太費勁水便會自然流入口腔並通過鰓部,所消耗的能量比較少。這樣便可解釋魚類為何喜歡用頭部頂著水流來呼吸。當然,魚類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是如此。魚類須要休息的時候,因消耗的氧氣量少和不需進食,在此情況下魚類不需頂著水流和開口。2 N  w. M/ H. [) i4 o
  N+ p, R8 E" X) H5 \
游動 :
! n! z8 ?5 g. b, [! y4 A( x" G6 N8 z2 S3 W
魚類的游動大致可分為兩種模式,分別是順流或逆流而游。魚類在順流而游時通常是處於一個長距離移動的狀態之下,因為順流而游時水的阻力比較少,魚類利用較少的體力便可以由一個水域游至另一個水域。同時魚類在順流而游時通常都不是在覓食狀態之下,試想想,如果同一個水團內沒有太多食物,那麼魚豈不是要餓死?當然魚類在順流而游遇上容易捕食的食物時也有機會進食,但機會不是很大。另外魚類在順流而游時的泳速通常不會和當時水流的速度差距很大,除非魚類受驚嚇或感覺生命有危險,因為在流體力學的角度上,一件物體在水中的速度如果要比當時的流速快很多或慢很多,所要消耗的能量是不會太低。/ s  _/ S& l5 W7 J

7 {- k! L! Z5 ^/ N: L而逆流游動時,大部份岩礁的魚類通常都是處於覓食的狀態之下。它們覓食時通常會在一些近岸不同水流的交匯處等待食物(關於水流對魚類生態的影響會在稍後的文章再作探討)或逆流游進磯際尋找食物,而為何它們要這麼浪費體力逆流游進磯際?因為大部份岩礁魚類所喜愛的食物(例如:小魚、蝦、蟹、海菜、貝殼類)都是在磯際附近生活或經由海浪沖打磯石而順著海流被帶進大海,魚類只須要沿著水流逆流而游入磯際便會大大增加遇上食物的機會。而魚類在逆流而游時所遇到的食物絕大時間是不會放過!根據生物能量學的原理,魚類須要成長,它生長所須要消耗的能量是必須大於攝取食物所得到的能量減去身陳代謝和排洩所流失的能量,例如一條魚要消耗一百個卡路里的能量逆流游進磯際尋找食物,它絕對須要進食多於一百個卡路里能量的食物,否則它是不會長大的。
, F! Y4 ?& A) \) p1 N8 j; S3 w* r! f4 E8 V" T
進食 :
# n( r3 |' k3 F' M$ `2 ]# ^4 ~5 I
. u$ \2 w  @' T7 U" `關於魚類的進食模式,可從其口腔和牙齒開始談起。大部份岩礁的魚類的口腔和口裂(口部張開時的高度)都比較少,不像一些外洋的兇猛性魚類擁有較大的口腔用以快速衝向及吞噬獵物。而牙齒方面,通常會劃分為幾類形態和功能。例如愛吃貝類或硬殼類的立魚和石鯛,它們的牙多數呈臼齒狀(俗稱波子牙),用作壓破硬殼類食物。又例如雜衣和河豚,它們的牙多數呈門齒狀,用作刮食附在岩礁上的藻類植物。除非有某部份泳力高的掠食性魚類如鯊魚,它們的牙齒十分發達和鋒利,可以用作快速直接噬向和撕斷獵物。但大多數岩礁魚類牙齒所衍生出的形態特徵其主要功效都是用作抓緊已吞入口內的食物,防止食物逃走。
  w& k' X% E! _
, ]) V4 U9 Y5 t' Y1 {大部份岩礁的魚類既沒有比掠食性魚類發達的嘴部結構,又不能像人類一樣利用手拿起食物放進口中,究竟它們怎樣才能夠有效率和經濟地將食物放進口裏?答案是用吸的方法來輔助進食,而且通常是逆流而吸的!為何?因為它們進食時首先會將食物借助水流吸進口腔內並使用牙齒咬住食物來固定,而逆著水流吸所須要的體力就和呼吸動作一樣消耗是比較少。再者,如果一些擁有低泳力或體弱的被獵者例如小魚,它們被捕獵時通常只可以逆流而逃,大魚只須要逆流追趕便能十分容易捕捉到它們。所以魚類的其中一個特徵就是逆流而食。9 Y% z6 F  b% I9 o% h8 j6 X

4 v- m* [0 T7 ]! p/ T; N8 w, C從魚類的呼吸、游動和進食的習性,我們可歸納出以下幾個結論 : 1 g# L/ D7 d1 Y8 I* t

4 Z: E* v. x5 T7 E1.        魚類在尋找食物或攝食時多數是採取逆流而游的模式。6 s0 ]- D4 [# `$ {% x4 C
2.        魚類在休息、長距離移動或遷移時多數是採取順流而游的模式。
; |# v! L* s+ ^, F" N# @( y" h3.        大多數生活在岩礁附近的魚類在進食沒有泳力或低泳力的食物時多數都是利用吸的模式來輔助。 " U) \; Q, |  k3 f
1 u! P( @% n* |: H& E
因為魚類的生態大多數會出現上述幾種模式,和作釣時磯釣人會利用各種方法令魚類進入(或維持)攝食狀態,從而衍生出浮游磯釣中十分重要和基本的概念 :
1 \9 Z5 L/ J0 @$ C% M( Q# Y( Q2 R' F% i
1.        釣餌比浮波先行的重要性 (即浮波在流頭,釣餌在流尾) 。
% m# p0 i9 g- f* g& r$ b2 ^2.        釣組伸展和適當打斜的重要性。
; |1 }. y# q. m$ E1 L8 [/ L. o; g: L5 u2 R5 i6 S3 M& V! y" o$ S
因本系列文章重點是放在魚類的生態上,至於在實戰時如何應用這些概念,本網將另有技術性文章再作深入描述。
# ~' l9 h9 }9 p1 |$ |1 p' Q1 {
. `7 S; A* x6 x7 t/ g( Q7 l# X% ?- k8 {- f" X* m2 v0 l
魚類生態2% h0 {* N6 \4 O) K: M" k

, l2 a4 E0 l9 p* B第一節---視覺, O8 @  |8 {8 N; m- U7 b4 W% o- b

1 C' i. G) v$ u; y- k經過第一篇關於魚類呼吸、游動和進食與磯釣之關係的文章後,相信各位網友對魚類生態已有了部份基礎的認識。而跟隨著在本篇開始將會探討魚類生態中另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魚類各種感覺器官對於其行為和反應的影響。魚類和其他生物一樣,都是借助感覺系統接收各式各樣不同環境中的訊息,使魚類在行動、進食、呼吸、繁殖、避敵等生命行為上作出適當的反應,現在已知魚類的感覺是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溫覺。而魚類還有另一種特殊的感覺器官---側線,是探測水的波動之用。除此之外,某小部份魚類是具有電感覺,用於探測身體附近環境的電場之用。在磯釣世界中,有很多不同的理論、理念各位網友都可能曾聽過,但這些理論究竟是基於什麼因素而發展出來?會否和魚類的感覺系統有所關連呢?
$ @5 B; w4 M) A. e1 `7 a3 e! z5 g
+ ?3 S) V( o8 \+ U' Y感覺邊界
7 G. d$ X5 u7 }$ F' P( k# [' ~1 P% }4 _1 O& v/ D( K+ o0 a
在探討魚類各種感覺之前,有一個基本概念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魚類的”感覺邊界”。簡單來說,魚類和其他生物一樣,各種感覺所能接收訊息的距離是不同的。如果在水中把一個個體看作為一個中心點,該個體能夠接收周圍環境訊息的最大距離就是感覺邊界。概括而言,魚類視覺和味覺的感覺邊界是比較近,因為水傳遞光線的能力是比空氣差和魚類和陸地的脊椎生物相比其眼部所能適應的光強度是比較低,而味覺則是須要實際接觸才可發揮效用。相對地,魚類聽覺和嗅覺通常是代表比較遠的感覺邊界,因為魚類聽覺和人類相比可高出一百多倍而且水傳遞聲音的速度比空氣快,魚類嗅覺比人類可高出十至數百倍。而側線的感覺邊界就通常是介乎於聽覺和嗅覺之間。如果將感覺邊界的次序由遠至近排列的話順序是:聽覺---側線---嗅覺---視覺---味覺,希望各位網友首先能記住”感覺邊界”這個基本概念。好了,現在就由魚類的視覺開始探討吧。( X1 z+ e6 L2 n* y* N% H- _8 M- S

. z0 `# C9 y6 z魚類觀察水面上物體的能力1 C+ y+ W7 F7 H; M/ {: S
$ X0 U& Y7 W$ v8 M6 s
大部份岩礁魚類都是生活在光線能透過的區域,其視覺最主要的功能可說是用來熟識生活地方附近的環境,辨認其他魚類/生物和偵測食物,與它們各種行為和反應都有著密切的關連。雖說它們生活的地方都是光線能透過的區域,但因為水作為傳播光線的媒體是比空氣差,光線接觸水面後有大部份會被反射回去,另一小部份則會經折射進入水中,而光線進入水裏後更會發生散射和被吸收的現象。假設魚類身處在一個十分平靜的水裏,因為光線折射的關係,它們看見水面上物體的位置亦會有所差異(除非該物體是在魚類的正上方),但仍然能看見陸地上的景象。如果水面經常起伏不定,光線進入水裏的折射角度便會不斷改變,使魚類觀看水面上物體的能力受到破壞而糢糊不清。所以有很多釣手是喜歡選擇一些炒白位或水面呈現起伏的位置來作釣,因為這類位置能令到魚類不能清楚看見水面上映像而減低其警覺性。(另外,選擇這類位置作釣除了和魚類的視覺有關係之外,還是有其他因素的,例如氧氣的溶解度和食物的聚集,而這些因素將會在往後的文章再作詳述。
# c  s2 M$ f% x" e6 v
) d( T' s9 U$ g! F4 W魚類觀察水裏物體的能力
* g+ S+ J. z: |7 z2 \
. v! \+ l( y7 T基本上魚類眼睛和其他生物的眼睛相似都是由角膜、晶狀體、神經線和視覺細胞等部份所組成,但魚眼的構造和人眼卻有所不同。首先(以下是以魚為例),是兩者間視野上的分別,人眼因生長位置的關係其最大水平視野範圍大概只得一百八十度,而魚眼因為是生長在頭部的兩側,其最大水平視野範圍可達二百七十度左右,那麼,魚類的視力豈不是比人類高出很多?可是真實情況卻是剛好相反。為何這樣說? 如果只是以魚眼的視野作根據,其能力的確比人類高,但魚類因生活在水裏的關係,在上文中亦曾提及過水作為一種傳遞光線的媒體,其傳遞光線的能力是比空氣差,因此,魚眼所能吸收的光線比陸地上的生物為弱,要產生一個清楚的圖像是比較困難。魚類為了能利用有限的光線來視物,其眼部構造的發展通常是偏向角膜弧度小、晶狀體無彈性和呈圓球型。這個發展雖然能輔助魚眼在低光線的環境下增加折射率,提高圖像的清晰度,但同時魚眼這種構造的調節性是比較差,是不能有效地作出遠視。假設魚類在最清潔乾淨的水中,其視覺邊界最大約為四十米,再遠就不能看到。如果在實際的海水環境下(因海水混濁程度和其他物體的影響下),魚類單靠視覺能清楚確認三十尺以外的一件細小物體(例如一隻南極蝦)的機會已經是微乎其微。因此,魚類找尋食物時視覺通常只是在近距離才能發揮其效用。
  y2 }; S6 n( i! Y5 _! l2 Q+ x
7 F6 M) l) O3 ~& q, g3 [0 O. }/ g/ ]魚類判斷距離感的能力
+ Q- V8 e1 j  o
  P# V2 I4 V1 E大部份生物(包括魚類和人類)進食時是須要距離感作輔助的(各位可嘗試用筷子夾起食物送到口裏便會明白)。魚類的視野雖然比人廣闊,但同時卻減低了判斷距離感的能力。為何?因為觀看一個景物須要製造距離感時,是要利用雙眼同時觀看作出比較才能計算得到,但魚眼是生長在頭部兩側的關係,其視野的重疊區域變得有限,因此魚類能判斷距離的最大範圍和人類相比是差很多。很多人都知道磯釣其中一種對象魚---魚經常是以頭部向下的形式進食,其實魚這種生態行為是和距離感有密切關係的,在以下的一段將會作一個簡單的解釋。 5 `! N; B( T! a2 |0 G' f% Z5 R
! W' v' I; J7 P& U4 m/ R; U
魚類的垂直和水平判距視野2 n8 n7 U3 z" a  Y# t
8 x" N$ m6 j# P" Y
判距(判斷距離)的最大範圍可簡單分為垂直判距視野和水平判距視野,就以魚為例,其最大垂直判距視野大約是向上六十度、向下四十度左右,最大水平判距視野則視乎垂直判距視野的角度(垂直判距視野是向上六十度時水平判距視野是十四度左右,垂直判距視野是向下四十度水平判距視野是二十六度左右,最大的水平判距視野則是垂直判距視野向下二十度時,呈二十八度),而魚因為頭部向下時其判距視野是最廣闊的,當魚發現食物和能夠清楚確定食物的距離時很多時候自然會以頭部向下的形式進食,當然,魚有些時候亦會向上或呈水平方向進食。同樣的道理引用在磯釣另一種對象魚---黑毛身上,因為其眼部的角度和魚有所不同,最大的判距視野是向上大於向下的,所以黑毛大多數是以頭部向上的形式進食(大概在向上四十度至六十度左右)。又例如赤的判距最大範圍是垂直判距視野向下二十度時,水平判距視野呈三十度。各位可試想想赤通常是以頭部向上,抑或是以頭部向下的形式進食?
5 t5 c9 d+ [5 c+ S+ V' H9 d2 m! h. Z* \- N# G+ {* Q/ i+ G) j
魚類的動態視覺
4 t  [3 X' U! L0 C6 e* ~5 V; g
% p5 r. k. x6 [' p' |如果各位網友是經常有磯釣的話,相信對動態視覺應該不會陌生。這即是說作釣時當你習慣觀看海面的起伏和浮波跟隨水流行動時,在你的腦海中已有了一個既定的節奏,你並不須要刻意注意浮波的動向,但當浮波一有不尋常的異動時你便會立即發覺,同樣魚類亦是擁有這種動態視覺的能力。在海底世界中,各式各樣的珊瑚、水草、浮游物等都是會隨著水流而有節奏性地晃動,當魚類看東西時是懂得把在水中隨著水流而擺動的物件和固定不動的物件轉化為一個靜態畫面,其原理和剛剛提及人類觀看海面起伏和浮波流動是相同的,當水中有任何物件發生不尋常的異動時是十分容易被魚類察覺得到的。而在多年來磯釣的理念中有一種技巧是十分多釣手曾提及過的,那就是”晃餌”的重要性。因為晃餌正是針對魚類的動態視覺和另一個生態特性---側線感應所衍生出來。(關於側線感應方面將會在往後的文章再作詳述。)
0 S' T. Y! z5 I. m/ P- l2 k( Z, ~# N
魚類的感色能力/ R# t5 X7 ?0 i; {8 A
: a: h  `% ?4 N! y1 G# h8 L
在談及魚類的感色能力之前,首先要了解魚眼內視網膜的功能。視網膜是令到魚類可產生視覺的一個重要部位,其內裏主要包含了兩種視覺細胞,分別是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視桿細胞主要能夠感應光線的強弱,負責管理光覺,能辨認物件的外型輪廓,但不能作精緻的分辨和分辨顏色。視錐細胞主要能夠感應光線的波長,負責管理色覺,有精緻分辨物件和分辨顏色的能力,但首要條件是要在有足夠光線的環境下才能發揮功效。關於光覺方面因在本文上半部”魚類的視野和遠視能力”一段中已作簡單介紹,這裏不再重複。 而關於色覺方面,魚類究竟能分辨什麼顏色呢?以人類為例子,人類可分辨的顏色基本是七原色(紅橙黃綠青藍紫),其光譜大約是在波長七百八十納米(一個納米等如十億分之一米)至三百八十納米之間,而魚類能夠分辨的顏色亦是在這個波長之間,但是會因為水的性質而有所不同。什麼是水的性質?舉一個例子,在開揚的大海之中,因為水中的浮游物比較小,較短波長的光線(藍光和紫光)較容易能穿越至較深的深度,相反在較多浮游物的環境(例如沿岸淺水區域和淡水區域),較長波長的光線(紅光和橙光)是較容易能穿越至較深的深度。而研究魚類生態的學者更發現視網膜內的視色素的光譜敏感度(即感色能力)是和其生活的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因海水較易被短波長的光線穿過,所以海洋魚類的感色能力是偏向短波長,同樣淡水魚類的感色能力則偏向長波長。) v( B% H$ o# E3 m# a& S9 @( F. |

# Z" [0 Q, j4 {) q9 _  G% V一般來說,在廣大的海洋和珊瑚礁等海水呈藍色的環境下生活的魚類,其視色素吸收波長的最佳範圍是在四百五十納米至五百五十納米之間,即是對綠至藍光最為敏感。而生活沿岸淺水區域或鹹淡水交界的魚類,因它們生活環境的狀況較為多變,所以其視色素吸收波長的最佳範圍是由四百五十納米開始,最高可達六百五十納米,即是說它們由橙紅光至藍光亦可分辨得到。這正解釋了為何有時釣手們會根據不同的狀況而更改一些小配件的顏色來迎合當時的環境。這些小配件通常是和魚類最為接近的(例如魚和子線)。以子線為例,近年已開始有紫色的子線出現,這是因為紫色波長(介乎一至四百納米之間,包括紫外線)對於魚類的感色能力來說是十分難感覺得到的。(因本篇文章重點是放在魚類的視覺上,而關於魚顏色的選擇將會另有文章再作探討。)5 C8 a. J8 |4 H4 f

4 Z3 l/ W$ L4 d魚類生態37 O2 |* n, `# g1 W

. x+ A0 T0 I5 d# b8 f: x  D" O鯛類  j6 x) K0 V' l, O, ]3 I# Y  A7 t- H

- M: ]/ W* j" u5 b雜食性 : : d) o- @6 v- `+ ]; B

. B. N, Q% G% u% D% u正常如蟲,魚,蝦,蟹,貝殼類,藻類,釣餌篇內的,較冷門的如蔬菜,栗米,西瓜,奇怪如肉類,骨,糖果.魚可說是什麼都會放進口裏,但住住費神在如何使它們就餌,多過擔心選擇釣餌. - Y! [" h) B  X$ M- |8 h
4 y4 ~+ E& z! g/ M  |5 A, R! V* x. `+ T
進食 : - P( T- @" r# k+ b
) r5 C. R5 V0 R& J5 a) w; G5 {
多種魚都有其獨特就餌方法,但多數只在它們認為不感安全或魚小時才會表露,魚多時魚都很爽吃. " t9 f- r0 D2 N. m( O- [; N+ i1 N+ L
黃腳 & v% l; C; u. i3 p" U$ c+ \

5 F! A  H: K. L較為敏感,每當發現食物時,普遍都先會把食物先吸進再吐出口裏多次,確認食物的質感和反應,然後再把食物吸進再遊回安全地方後才吞下,永遠自身安全行第一.! o. G% w3 b( g/ }% t' v

3 Q% f2 U3 u1 ^) i, n白/赤"沙" # C5 F. _3 D; {4 T

" }) i0 c4 I: Z! r3 T) R因他們大部份都從外洋迴遊至此,其獵食方法比其他的爽快,每當它們鎖定目標時,多數吸進後便直接吞下,中魚而拉竿情況多數發生在它們身上."高速魚" 8 I- Y6 `4 M) v3 r: W" _0 z

) Q( ?$ o, @5 P黑/黑沙 1 }2 K, A- }# k1 O9 k! f& M' V
# W8 H! D$ N& v5 a
此魚普遍就餌時會先遊向食物,再以側線/嗅覺/視覺認清食物後,然後停下進食,再把食物完全吞下後,才會遊離.浮波緩沈情況也多會在它們就餌時發生.
+ C3 V/ j! E4 c* B+ p, l; J" z4 i9 h; ~# R5 L8 K0 I
牛屎/絲 0 B3 u; j1 X, e+ w" U

. U: P8 @6 {, M5 c  J  ]1 a* A一見食物,慢慢上遊至食物再吸進口中,當食物完全進口後,再慢慢下遊回遊層,拖波走. ! C, {1 u0 d- ?' A7 ~

( z; S& {; _- f5 }+ P) h# J- u生態 ) i5 V+ w# L5 {- A
2 ]" y4 n' ?5 W4 @$ l
頭部較硬,牙齒密且堅硬,魚鱗中等,身兩邊有明顯側線,體型前較高後較窄,尾部發達,善於遊泳的魚種,而屬於迴遊性的魚有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力度,體重可高達十五斤.小時群體生活,隨年齡增高,會步向單獨生活模式.魚本性較為對事物敏感,處事小心,對身邊的一切事極度留意,但如在較暗的情況下會較放緩,就餌也會爽吃點,因其特性是會在較暗或混濁時出動.嗅覺發達,上視性極佳,如發現上層有食物,先會留意和觀察,而後再上遊進食.
6 t8 U9 g/ Q2 A: Y5 U) L4 D$ e/ L9 \' n, B; C1 }! R' d
棲息 9 g0 c( ^5 R4 q+ C) g& D+ d# G5 L0 @0 I

: w) O4 i( e4 c0 J2 V" f/ r' h& H差不多在任何地形,水質也會發現它們行蹤,但水溫開始轉冷時便會在深層停留,冷定時便會遊回淺層,白/赤偏向較生的水流,其他的較不潔的水域也可發現,水深和多暗礁地型會較聚魚. 1 x' g+ O4 {3 S
釣點釣法 6 l' I/ g! ~$ }  _8 Y+ v) g3 [' L+ m

% a4 O% @" k# I3 e因香港的水域屬於鹹淡水交間,而魚也較喜愛聚居於此種水質,作釣地點除礁石外,也可在防波堤,直壁,暗礁較多和大的底層.普遍磯釣釣法可使用於魚上,請參閱基本釣組篇.而力度上魚品種的力度相差極大,如黑沙/牛屎/絲只有頭段,與體型不成正比,黃腳/黑懂回氣,但白/赤絕對有足夠體力對釣具造成一定的破壞力,而力度與體型成正比,正常每當魚上釣後,多向下而靠左右衝,釣手稱之為"片水",而當片水時,魚絲往往因其堅硬的牙齒而折斷,魚也是每當發難時定必遊回暗礁內,而它們多數已熟習附近環境,安定後才覓食,因此中魚後盡量不要讓得太多線. + Y* A0 a  \6 Y  r

' t& ^2 w) |% N0 |
; `) Y1 A+ R4 Q; T6 X鸚哥
% z2 \& `& t2 ~, K7 H% d
6 W4 C$ Y! _5 a- L4 Z9 o; O雜食性
# r% `# A7 P6 M$ ~$ a# ^1 ~
# R/ B% T7 W8 a* \$ i% r( [7 I3 C紅藻,紫菜,魚類,蟲類,因其牙齒鋒利堅硬,蟹類,蝦類,貝殼類,對它來說視如無物.一般在磯邊出現的,它都會食.也因其進食習慣,使它的內臟也較其他魚種難聞,所以此類魚種較適宜在離開釣場前處理.
0 P: h" j' X1 D* ]# f9 I& }+ z' K3 n3 E* C' Y
棲息
% j" y# \7 j& C- h# y' x; w8 Q4 _8 n  w6 l$ T* d$ b
鸚哥本質是較為喜歡清潔,和流水較生的礁石磯際,尤其是較深水的內灣區,如海灣內時常生滿藻類和貝殼類食物,會有大型鸚哥棲息在此,當隨渡船上岸前,可留意水下情況,如釣場水清和鸚哥多時,可會見到它們以打直姿態,魚嘴向天魚肚靠礁邊等待食物如藻類隨水而下時進食. - J# j; w$ o7 m1 S6 v

2 V( O- L" [' `4 Q生態 , I% f( u0 ~* F; \2 b( L

6 N8 N; `( e" t! d1 c* }1 z" ^) C嘴型較細,牙齒鋒利堅硬如刀,下齶骨連接上齶肌肉,其力度可咬斷魚勾,鱗片較大,魚身豐厚,尾部發達.大流大湧時會藏於礁石間,靜水時會上遊至水面暢泳或靜適於礁石上.鸚哥是群體聚居魚種,每當流水合適時,常會數條至數十條出動,天氣越晴活性越高,約天黑時會躲於暗礁裏休息至天亮.反應遲純,行動緩慢,視覺較其他魚類發達,但頭腦反而較其他的簡單. 9 Z9 O6 r2 P6 A5 w" u7 k

2 ?) j9 A5 ]& u% ~7 o5 N% n$ X0 [進食 $ `2 A! m7 B9 S. K3 M4 k

, G1 N5 [0 z5 f2 m- Q因其生性較為懶,而體型一般都較粗腫,進食時多己頭部頂流,張開口等食物隨水而至,少有主動出擊. / P* w+ V, t1 ^& G# e

( v" d: n8 |2 R4 J! F( O, G釣點釣法 ! h8 L7 E4 s+ n& ?9 P. o; E
& P$ @  _. t3 @* {4 W
如目標魚鎖在此種魚時,應選擇較多暗礁/藻類的位址,內灣位,頂流,而水深最好有兩米或以上,如磯位水面下呈內凹型更佳.留意磯邊上的貝殼類生物有否曾被進食痕跡.使用較為堅硬的釣組,魚勾使用較粗和長的,而子線必要時可套上防咬粒,因其鋒利的牙齒和力度可咬碎貝殼類.而此魚種對釣組釣餌戒心其低,可放心使用.誘餌對此魚種功用未必有效,因其行動不敏捷,即使聞到誘餌帶,部份也不會頂流隨水而至,如腳邊有鸚哥存在,應多作晃餌動作,此魚較為鍾情於由上慢沈至下的餌"最好送到嘴邊",它們絕對不是機會主意者.
$ X# ?  v+ s7 v5 T! u4 P( E! G. A) J% O7 ^! r  W8 e
但每種魚必有殺著,對此魚是貝殼肉類"嗅覺"和蟹仔"視覺",尤其是每當岸邊多同類,遠處的每當發現時,就蜂湧而來.因此群體魚類對身邊的同類之行動極之敏感,如其一發現而有行動時,其他的也會同時跟隨.如釣上鸚哥時,其力度可與其身型不成正比,主動出擊捕食時,會開尾上遊,得手後再轉身下游向礁石.如當真發難時,頭段之力度司足以把人拉進水裏,所以有很多釣手每當鎖定此魚種作釣時,多會離水面較遠作釣.因此魚之棲息地較多暗礁,當它發現被釣上時,定必遊回礁石間,如頭段發難時控制不住,十居其九會失去此魚,但此魚耐力絕不持久"大型別論",如用上較重的裝備,可試以身就竿,盡量保特魚竿的最佳角度,和應以最短時間內上水,其此種魚的群體特性,會使同類驚散而逃.而普遍臨上水前見光會再發難,所以上魚前要盡量較離岸邊,免使因過石時斷魚收場.
分享到Facebook
2#
發表於 2007-11-29 17:56:39 | 只看該作者
真是一篇精闢的解析磯釣的文章
  ~1 J" Q# r. Z/ @. l真感謝大大無私的分享謝謝囉, v2 r% \7 I- O% k1 j6 q
分享到Facebook
3#
發表於 2007-11-29 21:08:13 | 只看該作者
好詳細喔!這篇文章包括很多的專業知識在裡面,謝謝大都大了!
分享到Facebook
4#
發表於 2007-11-29 22:49:59 | 只看該作者
好專業ㄉ釣魚人喔.謝謝大大分享除此優異ㄉ文章
分享到Facebook
5#
發表於 2007-12-4 00:50:12 | 只看該作者


好利害你有寫過書嗎 :lol :lol , Q$ [0 Y8 C% X& B9 ?
詳細又明屪 :victory:
分享到Facebook
6#
發表於 2008-1-11 16:26:37 | 只看該作者
精闢的解說!好文章
分享到Facebook
7#
發表於 2008-4-3 11:42:24 | 只看該作者
好詳細喔!這篇文章包括很多的專業知識在裡面,謝謝大都大了!
分享到Facebook
8#
發表於 2011-1-25 15:14:09 | 只看該作者
感謝先進大大累積的經驗分享 我受用無窮 感謝分享
分享到Facebook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發表於 2011-5-10 01:05:49 | 只看該作者
感謝大大,真是受益良多
分享到Facebook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發表於 2011-11-24 23:06:45 | 只看該作者


這篇真是好文章,感謝大大的分享# S/ C! k. C( }, \
分享到Facebook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發表於 2012-6-10 12:22:17 | 只看該作者
感謝大大的分享:D:D
分享到Facebook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發表於 2012-6-14 17:24:22 釣魚聯合國 | 只看該作者
專業ㄉ分析,感謝版大ㄉ分享。) b2 f' N- y: C0 y. ?
推推推
分享到Facebook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發表於 2012-6-26 09:31:34 | 只看該作者
很好的一篇文章受益良多謝謝
分享到Facebook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發表於 2012-8-24 14:05:21 | 只看該作者
很棒! 要懂魚才容易釣上對象魚, 不然就是緣木求魚.............  
分享到Facebook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發表於 2012-9-16 04:41:39 | 只看該作者
太厲害了+ D) C- `1 H4 D3 S
拜讀吸收
分享到Facebook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
發表於 2016-10-31 10:30:34 | 只看該作者
先了解魚性必然有其嬖獲
分享到Facebook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廣告刊登|釣魚聯合國

GMT+8, 2025-10-21 05:3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