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polo 於 2008-3-27 20:12 發表 E' ?; p' \, p/ t
今天下午去辦完事情閒來無事順道繞到新店溪15-16去觀水色.結果看到有人在棒苓阿
7 [# h# H, a% Z# h O8 h我在河岸對面向他吆喊..匿尚....你這樣已經違法.結果他看了我一眼不理我.此時.我拿出手機和像機再度大聲向他說:你到底要不要把網子收 ... 6 I" r5 K1 p8 p6 r
檢討本土溪流生物多樣性降低的原因,首推棲息地的破壞與干擾。為能充分保護與利用水生生物資源,先進國家多制定法律,推動更具生態保育思維的水利工程技術,改善水域棲息環境,設立魚類繁養殖場,以塑造優良的環境與豐富的魚類資源,提供民眾進行親水、遊憩與垂釣活動,並運用使用者付費觀念下如納稅指定項目捐款、垂釣證照等收益,進行水生生物資源的保育與復育計畫(包括垂釣魚種與非經濟性魚種)、維持長期生態研究、或經營管理的經費,使喜好各異的民眾都有公平享受此自然資源的機會。
, |& {+ Z4 y# V7 D$ V9 A/ H7 V/ }目前在台灣對溪流環境與水生生物生態習性的調查,不僅有其必要性,更有一定的迫切行。必要性來自於許多生態上的訊息,是經營管理計畫中重要的依據。例如水生生物的成長速度、生殖季長短、或遷徙的習性,在在影響棲息地維護及復舊等工作的規劃。至於其迫切性,則來自溪流環境品質的快速惡化,伴隨水利工程的施作,使水生生物的保育工作,更存在時程上的壓力。然棲地維護或復舊工作的成敗,往往卻繫於生態學者、工程專家或經營管理者對焦點物種生態習性的瞭解程度。顯然,溪流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的維護,亟待跨領域的合作,同時有賴政府與在地居民力量的結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