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想專門針對這個問題寫篇文章,在網路上時常看到多數人為了釣組的問題斤斤計較,何種好用何種不好用,什麼魚要用什麼釣組?類似這樣的問題不勝枚舉,回答的人也各有一套,但是回歸到原理這一點的話,真的有幾位能夠說的明明白白?/ A ?. V4 _; c l& A3 Y+ P( O) X
讓我們回歸到原點想想,釣魚需要什麼,鉤子和線就夠了,但是這樣好控制嗎?所以再加根釣竿,如此來就夠了嗎?若能以這樣的狀態施展必為絕世高人,越簡單的器材所需要的技術就越高也越自然,但是這樣想要達到理想的釣組狀態是絕對的困難,所以為了達到理想的釣組狀態我們必須添加許多的配件,以正常的釣魚狀態來說,竿、線、浮標、鉤子即已達到基本要求,再來則視我們想要達成的狀態來做改變,而這個問題就牽涉到了釣場、魚種、魚的習性............而廣泛的來講又要考慮季節、風浪、潮汐、海流等等,以上種種包含太廣,有機會再另提討論,以下只就基本的釣組問題討論。 3 w, P V) t- S$ b8 K 在台灣本島釣魚最常見的乃長標,最大的優點便是訊號敏感,入水後截面積小,受海流的影響較小,較能定點。除長標外日本引進單椎釣法後亦成為一大主流,尤以近年全層釣法更是大家趨之若鶩爭相嘗試,到底那一種好用呢?答案只有一個,只看人會不會用罷了!何謂浮標?顧名思義就是浮在水面上的標識,讓我們知道浮標之下的釣組在水中的狀態,而來作為魚兒就餌是否揚竿的依據,若單純以這點來比較長標和單椎的話,無庸置疑長標較為敏感,所以若將單椎單純的當作浮標用途的話,還不如直接用長標。那麼為何要使用單椎呢?首先單椎入水的截面積大乘流性佳,其次由高對低的目視效果較佳,即使没入水中其能見度亦高,符合我們尋找魚群的目的,也因其乘流性而容易達到誘釣同步的效果,為此日人近十年來發展出所謂全層釣法(台灣本身亦早有類似釣法在東北角出現,自重長標浮花釣法),其特點有1.全層搜索2.誘釣同步3.魚吃餌較無戒心,能同時達到以上三點卻釣不到魚大概只有在游泳池才會發生。但事實上大部分的釣場並不需要同時達到以上三點,只要能強調任何一項都能達成相當的功效,以下分別說明。1 {2 M2 s0 W: k) S
1.全層搜索......任何釣法在魚餌落水後到沉降到定點之間都有魚就餌的可能,但若能以極輕的釣組來延長緩慢飄落的時間則大大增加了每個泳層的魚兒來就餌的機會,在固定式的釣組當中,通常餌料入水後很快的時間到達定位,若無信號則改變深度,擅用者能時時變化尋找魚群,一般釣者釣況卻時好時壞只能偶有佳作即是如此,而全層釣法則避免了這個困擾。要達到全層搜索的方式有許多種,固定式釣組可以達成嗎?當然可以,釣場深度一竿之內,浮標底下不用鉛,讓釣餌緩慢擺盪至底不也是這樣,只是就餌後浮標的反應效果不見得合乎預期,所以一般會以負載或半游動或全游動之情況為之。負載:乃以釣組超過浮標的浮力而使浮標作緩慢之下沉而達到垂直搜索泳層之目的,簡言之任何浮力之浮標均可達到此效果,舉個例子來說,假設以固定式的釣組兩錢單椎釣棚三米,在水中打直的狀況為單椎與水面切齊,水面下母線到轉圜鉛兩錢為直線,子線到鉤子也是直線,此時在子線上咬上任何重量之咬鉛使其釣組總重大於兩錢單椎之浮力,單椎即緩緩沉入水中,當然負載之重量越大單椎沉降之速度越快,而釣組沉降到哪裡呢?當子線上的咬鉛觸底使的負載的重量消失,單椎即停止下沉,如此一來釣餌即能由三米處緩慢搜索至水底而達到全層釣的效果。何謂游動?我們指單椎在線上能夠自由的移動為游動,單椎使用必有下檔(沒有下檔就掉到鉤子上了,八字環當下檔亦可,不過容易敲壞單椎且掛底容易連單椎一起開開去),若上檔與下檔有距離可以讓單椎移動稱為半游動,若無上檔而使單椎可以在線上自由活動則稱為全游動,不管是哪種方式目的都是位了讓我們容易控制鉤子上的魚餌,只有竿子去控制線和魚餌,不但沒有重量難以拋竿且魚餌入水也沒有足夠的體積讓我們藉由竿子去感受水中的狀況,更蒙談操乾控線放流了,所以單椎便成為一個水中的支點,讓我們藉由單椎在水中的阻力來控制整個釣組的狀態,優秀的釣手可以在操竿控線當中藉由微量的阻力發現釣餌的存在與否,事實上在全游動的釣組當中,當單椎移動到一定距離後還要控制以下極輕量的母線、子線與魚餌是有極大的難度的,所以我們又加上了潮受、水中這類小零件來降低控制的難度,畢竟在水裡潮受這種零件的水阻要比鉤子魚餌大的多,也較易讓釣手來感受,當然釣手的程度也高下立判,當我們加諸各式各樣的零件到釣組上的時候,目的是為了很多難以克服的條件影響了我們對釣組的控制能力,而絕對不是什麼釣組好用,要釣什麼魚就一定要用什麼釣組,常常看到站上多人提到某某潮受好用,某某阿波敏感,也看過在港裡面平靜無波無流也無風的狀況下,固定式單椎下面加個大大的水中,問其用途則告訴我這樣釣組比較敏感的所在多有,可歎啊!曾經聽過多位釣友提到,日本人沒什麼利害的,那一套拿到台灣來就不行了,不過就是魚多了不起喔。的確這一句話對了一半,原封不動拿那一套不知道原理的確不行,釣場不同要日本名人來馬上搞他也沒輒,但是差異最大的卻是他們龜毛的研究精神我們卻沒有,在地釣法一套就自認天下無敵,能夠因地制宜做出變化的釣友更是極少數,在日本近年來大比賽的優勝者幾乎青一色都是全層釣法,所以此釣法的威力無庸置疑,在台灣釣場多數屬於淺場,泳層較固定,很多的場地用其他的方式都能達到最佳的釣果,所以會有全層無用論,就好像小漁港中做釣,也不過就三到五米深,長標或阿達利釣個雙勾一們貼底一門懸空,有什麼魚釣不到的,甚至魚餌還比suru suru更快到達釣層,又或是目標魚是厚殼仔和象魚,搞個倒釣五連鉤豈有你全游動發揮的餘地,於是乎釣魚人的眼界就小了,而魚源少更讓多數釣友怯於嘗試新技巧,也就少了思考變化的機會。去年在基隆嶼參加淨礁磯釣賽,同座釣友多位使用全游動,但多數成績不勝理想,當時主要目標魚是兩尾斤的黃雞,站的是中礁,流很強,吃餌深度大約1.5到2支竿子深,而且吃餌就在礁邊,只要能將釣組停在礁邊並達到深度基本上立刻有魚訊,要達到這個要求可以用極重鉛叨住,要不然以流的強度只要單椎在水面一叨的話釣組立刻上浮,而全游動的釣友則因為釣組過輕根本無法在多人競技的狀態下將釣組放到就餌深度,當時我也使用全游動,只不過我在線組下咬了一共14B的咬鉛,使釣組在落水當時就將00號單椎押入水中迅速閃過表面流而到達就餌深度(以目印做記號),如此幸而獲得不錯成績,其中關鍵即在單椎非在水面而在水面下深處,所以能閃過表面強流而不致在到達深度時偏離標點,當然,這樣的全游動失去了全層搜索的目的,但是在知道魚群的狀態下怎樣去達成你希望的釣組狀況才是我們該做的不是嗎。再舉一個例子說明只要能突出某個特點即能獲得功效的例子,許多愛去東引釣魚的釣友一定會發現東引的魚越來越難釣了,尤其是黑鯛吃餌越來越謹慎,所以重鉛叨岸邊常常發現阿波下沉後停頓數秒卻又浮起,不再直接拉到竿尾,因為阿波大顆在水中的水阻就大,那個阻力是遠遠大過阿波的殘存浮力的,所以就算把單椎調整到0浮力吃餌效果也不會變佳,解決方式正是全游動,讓魚就餌只吃到竿先的阻力,不過東引動不動就三、四支竿子的深度加上流,要怎麼辦呢?就如同前面所說,表面流閃的過釣組就能夠很輕易的下到標點,所以咬鉛的重量只要超過阿波在水中受流的水平分力就會將整個釣組押入水中而擺盪回到礁邊,利用目印放到就餌深度,想像一下用阿波釣前打的感覺吧!!!............................能看到這邊的看官,我實在佩服您的耐心,我自己拉拉雜雜打了這一堆卻與原本想說的差異甚大,腦袋的東西太龐雜不知如何說明,就當我胡說八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