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一、全游動釣組的物理性質----在原始的發展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緩慢搜索各泳層,所以利用極輕量化的負載來達成目的,母線穿過單椎並加上卡拉棒作為下檔,以下接子線及釣鉤。在無其他任何外在因素下,靜止的水中,將線放鬆後,子線、勾、餌會利用本身重力下沉到打直狀態,並緩緩穿過單椎向下移動。若前者的下沉重力小於母線穿過單椎的摩擦力,則釣組將不會穿過單椎而保持靜止狀態。為了抵抗磨擦力則需加重釣組的重力或減少單椎的摩擦力,解決方法很多。1.可以增加咬鉛加強重力。2.可以用更細的線減少摩擦力。3.可以用大孔徑的單椎減少摩擦力。4.可以改變母線穿過單椎的角度減少摩擦力。</P>
' m; K5 u/ A: e; h F m7 d<P> 在實際做釣的情況中,外力因素大大的影響實際上的變化,比如說流的影響,在單一流向中,單椎是釣組中最大的受流物,入水後往往被水流推在最前方,而不易達到釣餌在前的狀態,所以我們必須透過控線的方式抑制單椎的移動,如此一來也牽引了下方的釣組,使釣組在水中呈現打斜的狀態,也就是說原本釣組向下的重力減少了,更不容易穿過單椎向下移動,必須靠釣手牽引單椎時適度的收放來使釣組向下搜尋,或者加重線組的重量來幫助釣組下沉。相對的加重重量也會增加線對單椎的摩擦力,當磨擦力超過單椎的負載力時,單椎也會開始緩緩下沉,此時單椎的下沉速度就等於下方釣餌的狀態。能妥善運用磨擦力的釣者即能藉此控制整個釣組的深度及距離。大多數初學全游動的釣者均無法克服看不見單椎及魚訊的做釣方式,而在多數環境中為了使釣組下沉所採用的方法就是一昧的追求大孔徑單椎,或者是不斷的放線放流,使釣組減少摩擦力來做自然沉降,這樣當然也會中魚,但是這樣的全游動反映魚訊不良,不但無法明白是否有魚盜餌,連深度、距離也無法控制。這樣釣魚消遣自然無妨,若要拿來競賽則徒空留遺恨罷了!(待續)</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