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不妨想一下一個蠻阿Q的問題,如果可以不封溪,任何人都能共享溪流資源,你我或許只是釣好玩的自己吃而已,有人要養家養自己,嫌用釣的太慢怎麼辦,民主的社會是不應該有差別待遇的,所以開放不會只針對拿釣竿的釣魚人,甚至我也遇過車上除了釣竿,還有網子已備"不時之需"的"釣魚人".那麼小溪會變成甚麼模樣.4 z, _* {! _6 E5 B2 n6 Q3 F
界線模糊,誰都不想得罪,小小的地方官員哪知道那些被禁止網魚電魚的大哥背後是不是有民代跟黑道撐腰.官方說法就是從李登輝時代就一直流傳下來的一句話"不滿意但可以接受"./ J/ l4 Z" w$ Z
目前台灣封溪護魚政策為什麼不是全面封就是全面開放,沒有時效性沒有針對部分族群的限縮,原因其實不外1.管理困難2.人民自律不足3.官員只想按月領公家薪水不想惹事生非4.也是最糟的一點人性本貪,多還要多,越多越好,大小通吃,也順便製造了溪流的汙染.8 y8 g. o2 ?. `" Y9 X ~
河川是大地之母,試著想想一條連魚都活不下去的溪流,那種水你我喝了會怎樣.沒有溪魚就沒有鳥類,空蕩蕩的溪邊有的只是廢棄物廢水,假日你我到哪裡去"親近"大自然.
5 l! `, U3 I& m/ h4 U/ s1 P以前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都會比較我們跟已開發國家差距了多少年.而轉型到已開發的今日我們應關心的則是我們的公民水準跟其他已開發國家差距了多少年.有幸在釣聯裡遇到許許多多公民水準都在一般台灣人民之上的釣魚人,這是一股清流,你說清流不重要?2000年阿扁的清流共治便打敗了其他對手.在少數中堅持更是難能可貴,只要再努力一點別人就會看出釣魚人跟其他利用溪流的人最大的差異,沒有差異當然也就沒有差別待遇,您說是不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