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狂熱 於 2014-6-11 17:56 編輯
身為一個飼養者,無非不就是希望自己的魚,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長大,進而自然帶出”親子圖”的畫面,甚至是壽終正寢,自然掛點。
但從以前一直到現在所接觸到的卻是本末倒置,透過人為的控制,例如:RO水、 軟水樹酯、餵食活餌、黑土養蟲、過分降酸、水質、溫度過度震盪,來趕快產出下一代,圖的就是一種:你看!我的魚也生了,少部分的人圖的更是商業利益,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對魚是產生莫大的傷害,短鯛,短鯛..牠並不是一生出來就是短命鯛..為什麼絕大部分玩家的魚常常會出一些問題呢?
基準點的不同就是很大的一個原因,什麼是基準點?這可以從很多面來談,魚隻的來源、魚缸設立的條件、對水質的要求、按部就班的步驟….等。
先從魚隻來源說起,大家都知道狂熱的魚隻來源都是世界有名的野採隊引進來的,來源產地絕對交代一清二楚,不是寫個兩個字:野生XXX,就呼嚨過去,那這跟魚隻來源有什麼關係?在(野生與人工繁殖的魚差異性)這篇文章上就有清楚說到,野生魚因為原生地所帶的原生感染,因為沒有抗藥性的關係,因此在檢疫上能夠做到最好;相對的,一些繁殖場甚至近代所謂”玩家大大”們,基本的空缸消毒都沒做,再從各地收魚,生魚仔後再賣出,撇開基因弱化不談,正所謂”物質不滅定律”,魚缸不換不消毒,魚體一直換,病毒細菌一直殘留增加,病症出現也沒有對症下藥,黃藥、甲基藍、抗生素拼命加,到後面就出現了”無敵鐵金剛”同時也交叉感染其他魚種,亦或是遺傳給下一代,直到N代。反正店家、大大趕快賣出就好,剩下爛攤子,就丟給小咖買家就好…苦的不就是自己,養不久、生不出、沒事就像林黛玉體弱多病,一堆鳥問題重複不斷發生,沒事跟自己荷包過不去。
那3公分是什麼呢?其實要說的就是腸道,腸內其實同是有很多好細菌跟壞細菌的,在於多與寡的比例,好的多…魚自然就健康;相對,壞的多,就會有很多問題出來,第一印象就是拖白屎,接下來就是想到六鞭毛蟲,接著就是去買黑撒X爾,可是治療一段時間,屎照樣是白的…WHY?難道拖白便就是六鞭毛蟲單一原因造成的嗎?(毛蟲說:大人!冤枉喔!!北塞母系挖棒ㄟ…)也有可能是腸液,但是,為什麼會有腸液?因為刺激而造成腸液、潰瘍穿孔、腸炎…等,這些刺激也就是由”內細菌”所造成,所以殺死了六鞭蟲,可是內細菌卻沒根治,所以白屎照拖,魚照死,沒有單一藥物可以治萬病的,還是需要正確的藥水、藥鹽和藥錠來互相搭配治療。
想想看…不管是黃、黑、白、紅什麼樣的人種,不就都是一個人種嗎?光我們人類一個人種就需要多少專科醫師?多少種治療用藥?一但碰上頑強抗藥性,拿更強抗生素對付或是截肢..亦或是束手無策;更何況是魚有這麼多種,魚這麼小隻也不知要從何截起....
除了正確用藥以外,要讓藥發揮最大功效,也需要有好的水質環境,這也是我們常忽略的地方,大自然的水是24小時不間斷的流動,每一秒都在進行新陳代謝;水族箱是人為設計的,是不能跟大自然相比的,只能透過幾項基本測試劑來維持一定水質,怎麼說呢?例如:NO3在河流中或許它只有0.2PPM,但是在2呎缸70多公升,卻高達10PPM,魚原本就有其他病徵了,現在又加上慢性中毒,豈不是雪上加霜,人生病都會往好的醫療環境就醫,魚為什麼就要這麼可憐被關在如此環境?這真是不公平!
基本上,版上的文章認認真真的每篇都去看的話,養魚真的是很簡單的一個休閒活動(除了自己檢疫外),基本作法:不外乎正確的設缸、基本消毒、魚隻水草來源要檢疫完成、水質定期檢測、少量常換水保持新陳代謝、礦物質維他命微量元素的少量適時添加,不亂餵食活餌(如果要丟,就先把活餌拿去消毒吧…)、濾材適時更新… 很多人都想在狂熱買魚,但首先基本的消毒就做不到了,陶ㄟ怎麼可能送自己的魚兒子、女兒們送死呢…就算消毒完後,一隻有問題的人工魚或是一棵帶源的水草,一但下缸,很抱歉,物質不滅定律,該發作的還是會發作,只是時間的早晚….
狂熱厲害的地方,在於他的堅持。
沒有難養的魚,只有難改的想法…。
[ 本帖最後由 seukunn 於 2009-12-20 00:06 編輯 ] |
評分
-
1
查看全部評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