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聯合國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6384|回復: 1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吸蟲症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9-8-24 17:18: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北線溪流釣了一些魚,想說帶幾條溪魚回家養,就挑了六隻體型好的魚,誰知回家放在水族箱才發現6隻有3隻有黃吸蟲症,馬口,紅貓,石賓各一隻受感染,身上或頭部有黃白色膿包.看來溪中的魚受黃吸蟲感染應該很普遍.想到就噁心,更別說釣回家炸來吃.
      請問大大,若放在水族箱中不撈起來,最後魚會怎樣?其他魚隻會受感染嗎?因為黃吸蟲有獨特的宿主生態,是不是在水族箱中不受水鳥捕食,他就不會再傳染給水族箱中其他魚隻了?感謝大大指教.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到Facebook
2#
發表於 2009-8-24 18:47:31 | 只看該作者
"北線溪流" 到底是哪裡啊? 北縣?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到Facebook
3#
發表於 2009-8-24 19:22:12 | 只看該作者
之前狂熱板大在其他篇的回答 再借用一下
"不好意思,個人必須宣佈把魚隻,螺類撈除,進行安樂死,並以重藥.長時間好好的消毒您的魚缸,並到較沒螺類.鳥類.兩棲爬蟲類的地方做釣。是最快速.省錢.且環保的方法。
因為此種外寄生蟲.相當難纏,也很容易併發二次的細菌感染。
此種寄生蟲在我們水族.稱之為雙殖吸蟲,屬外部寄生蟲,一般出現在野生.自然環境中,因為會形成袍囊,所以治療還必須調節滲透壓。[可以有裂氧效果的藥鹽,搭配治療體外寄生蟲的藥物來做長時間的治療]。不過既勞民又傷財。
雙殖吸蟲難纏的程度,可是不會亞於原子體的袍子蟲,所以才會請大大從頭再來。大大還請見諒。
此種寄生蟲.個人認為應該是最近幾年隨意放養巴西龜等兩棲爬蟲類.及螺類還有侯鳥過境所造成的。在二十幾年前我當溪長時,還沒看過。[須知蝸牛及龜類身上.可是會帶有幾十種.甚至上百種寄生蟲及其他感染源的]
光把袍囊用破是沒辦法根治的,因為蟲體除了在皮膚.肌肉內外;也會感染魚隻的鰓部及內臟器官。因此消毀魚隻.螺類及防止水鳥類靠近;或是以優良且正確的藥物,為長時間的治療,才是上策。[當然下藥以外.也必須消除蝸牛及防止水鳥類的靠近]
還有個人以長時間的實驗證明:蝸牛是不喜歡生活在阿摩尼亞.亞硝酸.磷酸鹽.硝酸鹽很低,過濾完善,菌相完美的環境之下。因此改善過濾.改善水質.也是必須的。
雙殖吸蟲[黃吸蟲]的生活史:首先寄生於螺類魚類是中間宿主魚被水鳥吃掉成蟲隨鳥的糞便排入水中....."


簡單來說如果不撈起來 還是會影響其他缸中的魚
要治也不太好治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到Facebook
4#
 樓主| 發表於 2009-8-25 09:33:37 | 只看該作者
打錯了,是北縣!非常感謝rl0711的指教.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到Facebook
5#
發表於 2009-8-27 14:33:16 | 只看該作者


那請問大大們
黃吸蟲長什麼樣子
會寄生在淡水蚌殼嗎
我家的高體也是有寄生蟲
不知道是不是這個~~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到Facebook
6#
發表於 2009-9-1 23:14:1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 的帖子

魚破病真是要把它給弄掉ㄌ
              
不然下場就是死一片
            
我就有這慘烈經驗
分享到Facebook
7#
發表於 2009-9-2 12:21:37 | 只看該作者
我家魚的症狀就是身體上有白點之後 慢慢變瘦 每天吃很多還是變瘦
接著體力不支掛點
但是好像只有高體會這樣
蝦虎 跟大肚魚好像都沒是
這是怎麼一回是啊??
本來想說用滲透壓的方式~~加鹽試試看會不會脫落
結果也是沒用
看來應該是倒缸了 現在只剩下一兩條瘦巴巴的

打算重新來過 下次目標應該是紅貓跟山連
不知道有沒有大大可以分享養殖經驗的??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到Facebook
8#
發表於 2009-9-2 12:45:43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Ivan 於 2009-9-2 12:21 發表
我家魚的症狀就是身體上有白點之後 慢慢變瘦 每天吃很多還是變瘦
接著體力不支掛點
但是好像只有高體會這樣
蝦虎 跟大肚魚好像都沒是
這是怎麼一回是啊??
本來想說用滲透壓的方式~~加鹽試試看會不會脫落
結果也是沒 ...


白點比較常見是白點蟲造成
如果只是單純的要靠加鹽恐怕很難治癒
尤其使用的鹽也是問題

精鹽含有碘會碘中毒
粗鹽的成分其實也含有很多不確定性

一般水族用的藥鹽是屬於過氧化物
並非真的就是一般粗鹽的氯化鈉.氯化鎂一類
只是也同樣具有改變滲透壓的功能
並有裂氧的功能 增加水中的溶氧量

反而使用一般的鹽類會破壞魚表黏膜
更容易讓寄生蟲跟細菌造成感染
治療上其實弊多於利

白點蟲的治療
一般簡單的可以使用SERA的治白點
比較頑固的可以考慮使用默斯特3000

白點不難治
只是用錯方法並不一定能有效治療
有時也僅能壓制只是白點消失
但白點蟲依然存在缸子中
下次魚隻衰弱時就又發病

治療白點的時候需要拉長週期
一般藥物可以處理白點蟲
但卵卻不行
即使魚隻狀況恢復後仍需下藥滿一個月才保險
確保魚缸中的白點蟲能都被消滅

[ 本帖最後由 rl0711 於 2009-9-2 12:48 編輯 ]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到Facebook
9#
發表於 2009-9-2 12:49:39 | 只看該作者
感謝大大的解釋
所以看來是我的高體身體不夠強壯~~
分享到Facebook
10#
發表於 2009-9-2 13:11:5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Ivan 於 2009-9-2 12:49 發表
感謝大大的解釋
所以看來是我的高體身體不夠強壯~~


沒檢疫過的魚多少還是會帶些病源
白點也是有機會
只是如果一直沒處理病源還是會一直存在
通常會看到白點就表示魚隻已經衰弱到某種程度
就好像人已經開始發燒感冒了
身體很明顯的出現警訊
分享到Facebook
11#
發表於 2009-9-2 14:31:25 | 只看該作者
小弟又來''答嘴鼓''一樣是治療我不會.預防勝於治療.
那位大大所形容的病徵應該是水霉病.屬菌感染.
所有的水域都有水霉菌存在.跟陸地到處充滿細菌一樣.
人類由先天免疫系統阻擋病菌入侵.若生病免疫系統降低.
病菌趁機侵入人體.魚類亦同.釣或網的魚.都會造成某種程度傷害.
想養在水族箱.也就造成水霉漫延.所以要養溪魚.要先懂得避免讓魚受傷.
倒勾.魚網.太雍擠.用手套.乾燥的手抓魚.都會造成魚體黏液脫落.
黏液是魚類第一道防禦系統.失去防禦系統的魚.就算不死.也會造成病菌入侵.
所以要養溪魚.要先學會如何保護魚體完整的第一項工作.個人淺見.加減參考.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到Facebook
12#
發表於 2009-9-2 14:59:5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m_m_b_n57 於 2009-9-2 14:31 發表
小弟又來''答嘴鼓''一樣是治療我不會.預防勝於治療.
那位大大所形容的病徵應該是水霉病.屬菌感染.
所有的水域都有水霉菌存在.跟陸地到處充滿細菌一樣.
人類由先天免疫系統阻擋病菌入侵.若生病免疫系統降低.
病菌趁機 ...


魚類的黏膜是很重要的保護機制
一旦被破壞就很麻煩
很多東西被誤用不了解反而容易對魚造成傷害
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選用水族物品會很小心
選擇水穩而不是選擇海波
選擇藥鹽而不是選擇粗鹽
因為對魚隻比較不會造成這方面的傷害

要知道黏膜破壞對魚的傷害有多大
可以找隻金魚來
(金魚的黏膜很明顯)
只要稍微刮除牠表面的黏膜
沒多久被刮除的地方馬上呈現紅色有細菌感染

使用一些沒處理跟調整過比例的化學藥劑對魚反而危險
這也是選用水族專用物品的理由
並不是什麼東西掛個水族用價格就翻了好幾倍
而是這些東西經過了解對魚比較沒傷害性才選用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到Facebook
13#
發表於 2009-9-2 20:44:48 | 只看該作者
獲益良多
感謝各位
看來我要整剛消毒之後才能在養其他魚

附帶一問
那我的淡水蚌殼是不是也要處理
那又要怎麼處理檢疫??
分享到Facebook
14#
發表於 2009-9-2 21:02:58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Ivan 於 2009-9-2 20:44 發表
獲益良多
感謝各位
看來我要整剛消毒之後才能在養其他魚

附帶一問
那我的淡水蚌殼是不是也要處理
那又要怎麼處理檢疫??


比較保險的做法淡水蚌殼自然還是處理掉比較好
關於檢疫可以參考如何建立檢疫缸這篇文章

魚缸的消毒建議還是使用魚類用藥
至少比較安全不會殘留
可以考慮OJI的白點藥或SERA的滅菌特
都是板上比較有好評的藥物

其他藥物的討論不妨參考其他大大板上的文章
有幾篇都是針對檢疫在做紀錄
可以參考看看
分享到Facebook
15#
發表於 2009-9-2 22:55:32 | 只看該作者
很好的討論與分享!
分享到Facebook
16#
 樓主| 發表於 2009-9-3 10:43:15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m_m_b_n57 於 2009-9-2 14:31 發表
小弟又來''答嘴鼓''一樣是治療我不會.預防勝於治療.
那位大大所形容的病徵應該是水霉病.屬菌感染.
所有的水域都有水霉菌存在.跟陸地到處充滿細菌一樣.
人類由先天免疫系統阻擋病菌入侵.若生病免疫系統降低.
病菌趁機 ...


謝謝大大的提醒,在隨釣隨放同時也要注意這些細節,盡可能讓魚的傷害降至最低.
分享到Facebook
17#
發表於 2009-9-29 20:51:30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Vincenttseng 於 2009-9-3 10:43 發表


謝謝大大的提醒,在隨釣隨放同時也要注意這些細節,盡可能讓魚的傷害降至最低.
富有愛心!
分享到Facebook

手機版|廣告刊登|釣魚聯合國

GMT+8, 2025-9-6 22:5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