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 稱:台灣石鮒、牛屎鯽、紅目鮘仔
分佈及生態習性:本省各地平原區之溝渠、池沼均有。
(背鰭2+8~9;臀鰭2+10~11;腹鰭1+6;側線鱗33~35;
咽頭齒5-5)
身體側扁,略呈長圓形。背部略高,但不似高體鰟鮍般的高聳。頭短小,吻鈍
圓而短。口小而位於吻端前下位,口角具鬚一對。體被圓鱗,側線完全而略向
下彎曲呈弧形。身體的顏色因季節和雌雄而有不同,成熟之雄魚體側鱗片後緣
均有黑邊,體側中央自尾鰭中央有一條黑藍色縱帶,一直到臀鰭最末緣為黑色
和紅色帶併排,前寬後窄。眼睛上半部為紅色,繁殖季節裡在吻端上方有明顯
白色追星。雌魚除了體側後部的黑色縱帶之外,全身呈均勻淺黃褐色,在繁殖
季節可看到細長產卵管。它的習性和其它的鰟鮍 一樣,將卵產在蚌的鰓瓣上,
藉著蚌殼的保護,同時可得到充分的氧氣供應。
它們主要以附著性藻類和水生昆蟲為食,性群居而活潑。體形小,僅6~8cm,
沒有多大食用價值,由於體色鮮艷且習性特殊,可當做觀賞魚或教學之用。
東勢野塘不小心勾到
圖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