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民間, 釣友或漁友習俗上是這樣分類的:5 r; s5 z9 l) I! p
9 y, T& J& B) j2 P
烏魚是成魚1 |& K0 k- g9 ~% a
烏仔魚是體型較小的烏魚
% n) I/ G1 B/ l- z V而豆仔更小當然是烏魚的幼魚6 E; l( k z% b# N# w% M6 U" S9 {1 w
5 g4 `' e6 x8 H" ~/ S- M
由此可見一般人主要以成魚體型的大小來作為分辨. 其實 [烏仔魚] 就是 [烏魚], 台灣養殖業者把放養在養殖池裡的烏魚通稱為 [烏仔魚], 來用以區別在海裡所捕獲的大 [烏魚]. [烏仔魚] 因為是養殖魚, 體型無法跟野生烏魚般大, 又如想取用其卵, 則須養 2~3 年之久, 成本不划算, 所以養殖烏魚多為食肉用途. 烏魚 及 豆仔魚外觀上的差異見下圖 :
8 m. V2 C* z' ]0 i% H
, q% i( S6 K' X+ ^: ?7 g4 ^6 H ^% g, Q( d( E
這種 [鯔科] 屬 [鱸目鯔亞目], 全世界共17屬66種, 台灣有5屬10種以上4 z0 E) k1 U4 g3 z
4 j* a7 G! P# `+ c% g6 g其分布廣, 熱帶到溫熱帶海域皆有, 有些品種在河口, 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棲息. 少數的品種進入淡水的水域中, 像淡水河到永和景美一帶皆可發現它們的蹤跡. 記得去年 (95) 十, 十一月中的新聞報導嗎?民眾發現新店溪秀朗橋至中正橋一帶水面有魚類死亡, 其中烏魚佔很大比重 G! s; X N5 m8 ]
, p3 P" U/ W2 I/ _鯔科代表魚就是 [烏魚], [烏魚] 卵很大可加工為 [烏魚子] 又稱 [正鯔], 除了正鯔可以長到最大1公尺體長之外, 其餘的汙鰭鯔, 粒唇鯔, 大鱗鯔... 等十幾種鯔科家族成員, 都是成長體形不如正鯔的 [豆仔魚]. 豆仔魚分布在紅樹林, 沙石海域, 河口, 河道, 漁港, 堤防, 岬角.... 等一年四季都可發現
* U8 Y3 E. Z B, F3 ^ y7 }- a" [5 Y
烏魚 (正鯔) 每年冬至過後, 由北方南下洄游經過台灣海峽至南台灣產卵. 它在幼魚時期喜歡在河口, 紅樹林等半淡鹹水域生活, 隨著成長而游向海洋
. T, s N7 D0 Q- f/ u) o
% z0 [; o0 W: S3 o, ^4 s傳說豆仔魚是指回頭烏(台語有稱為倒頭烏)在冬至南下洄游旅程, 因沒跟上潮水隨其他魚群離開海域. 而後游進河口, 港灣. 繼而在地繁殖. 這些回頭烏小魚因在淡, 海交接處生活習慣了. 就漸漸成為 [在地魚] . 這些小烏魚 - - - [豆仔] 一代接一代的繁延, 又因生長的環境與習性不同於以往的海洋, 長久下來產生了質變量變. 台灣市場在賣的豆仔魚絕大多數為 大鱗鯔 (俗稱 塭豆仔), 我平常到超市看到它, 一定會買兩盒回家做紅燒, 真是百吃不厭的好東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