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半年是我們探勘的劇烈轉型期。近幾年的幾次大颱風加上人為的惡搞,幾乎把所有以前探勘出來的好釣點都破壞得讓人不忍足睹,所以我們的目標只好轉向難度越來越高的點。不巧的是,近幾年剛好也是林務局開始放棄修護林道的時候,讓本來就已經難度很高的行程,必須再加上動輒十數公里的林道步行距離。去年三月和六月的兩次探勘,是我們對這種高難度行程的初步嘗試;當時我們還是抱持著應付舊式行程的心態與準備方式,結果就狠狠的踢到鐵板,差點就發生山難。
經過兩次慘痛教訓後,我們在心態上、計畫上、以及體能上都作了重大調整。就這樣,我們連續探勘成功了幾個以前不敢想像的高難度釣點,而且對探勘越來越有心得與信心。就當我信心滿滿、興高彩烈的計畫這次行程所要突破的下一個神秘釣點時,才發現臉盆夥伴中其實有些不同的聲音。幾位夥伴似乎並不贊同這樣的探勘方式,覺得這種方式有些走火入魔,過份偏重登山而偏離了我們釣魚的目的。這些不同的聲音讓我思考了很久。我是不是真的走火入魔了呢? 我是不是自以為是的認為我跟大家一起在探勘上更上一層樓,但其實我是把大家逼上一條不想走的路?
我檢討了許久,發現問題應該只是在溝通不足上。雖然探勘行程中的登山成份越來越重,但一切還是以釣魚為出發點。登山成份變重,是因為台灣山林環境的惡化,而不是因為心態的改變。我在各探勘地點的時程規劃上也許太緊湊,讓人喘不過氣來,但這是受到阿中驟逝的影響。阿中的突然離去,讓我體會到世事的無常:大家能有力氣、有時間、有心情一起探勘的機會還有多少?
大家的心結經過一番溝通後化解,並發現許多近來淡出活動的夥伴其實只是不巧被其他事牽絆而沒有參加活動,而當他們再想參加時,卻有些擔憂自己會不適應新的探勘方式而成為隊伍的包袱。再經過一番溝通後,這些蟄伏的夥伴一一報名參加本月探勘,終於組成許久未見的八人探勘隊。雖然Vincent臨行前有急事無法出隊,但七人隊伍也已相當壯觀。
這麼多夥伴一起上山去玩是一件很令人興奮的事,但是我們並未嘗試過把新的探勘方式應用到這種大隊人馬﹙之前都是三或四人﹚,再加上數位隊員已數月未曾出隊,很可能會發生體力不支的狀況。這些未知數讓我在行程計畫上戰戰兢兢,深怕漏掉該考慮的狀況。好在復出的隊員都在行前都努力的自主訓練:Hera日跑8-10公里、阿斌每天騎三小時單車、王子麵重裝爬200層樓、阿杰在賣場日爬數千階梯、阿強與Vincent一樣都是天賦異稟型,不必訓練就很勇猛。大家的努力,加上『Plan for the worst; hope for the best』的指導原則,讓我對這次行程還是信心滿滿。
XX溪又是一條謎樣的溪流。從來未曾聽說它的魚況的傳聞,而它的周圍幾乎沒有任何聽過名號的中級山,因此幾乎毫無登山資料可查。從衛星空照圖上可看到它的溪相極美,但中游以上有數處巨大崩壁,有可能會在中游造成毀滅性的土石流效應。我們因此將目標放在崩壁以上的上游,以避開土石流影響。我從xxx道下手查資料,發現在xxk左右有一條明顯稜線,先上850m再下1300m到上游溪谷。但這條路線有點太遠,在白天短的冬天可能很難一天走完。阿貴指出這條稜線旁的另一條路線,需要經過數段大腰繞,但路程變成只要先上400m再下950m即可到相同地點,且途中還會經過xx山地鐵道的xx站。我和救生員在幾次艱苦探勘的洗禮下,覺得翻山頭、陡坡、荊棘叢、腰繞路都不是問題,因此就樂觀的選擇了這條較短的阿貴路線,想試試看大範圍腰繞開路的挑戰。就這樣,xx溪路線給我們上了好幾課,並在我們身上留下了處處傷痕作為回家作業…
行程記錄與照片請參照:
http://tw.myblog.yahoo.com/climb-fish
[ 本帖最後由 wo_lane 於 2008-5-16 23:32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