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 往返各國 魚博士完成全球擬棘茄魚分類from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501430
何宣慶發表的新種台灣擬棘茄魚,採自台灣東北部深海地區。(何宣慶提供)
2022/02/19 05:30〔記者蔡宗憲/屏東報導〕武漢肺炎肆虐全球兩年,許多跨國活動受影響,學術交流研究也難以推動,但海生館副研究員何宣慶博士,持續已進行十六年的研究,在往返各國隔離下,完成全球擬棘茄魚分類研究並發表五個新種,讓台灣在全球海洋學界揚名。
何宣慶16年研究 發表五個新種
擬棘茄魚屬是鮟鱇魚目下棘茄魚科的成員,所有成員都是深海魚,最深紀錄達四千公尺以下,因為罕見,沒有太多參考文獻。過去在博物館中的標本往往被誤鑑,何宣慶幾乎取得全球所有研究資料,但仍有很多疑點未解,十多年逐步累積,終於完成論文並發表。 這項發表最困難之處,莫過於碰上連續兩年的肺炎疫情,進出各國都需要隔離,須靠視訊及線上交流。何宣慶說,部分國家仍須親自前往,光是去阿拉伯及法國兩個地方,回到台灣就隔離達三十五天,還要面臨當時法國爆發Omicron變種病毒大流行。 何宣慶表示,論文中共計確認十六個物種,有十一個是過去已經發表的物種,其中又牽涉到同種異名、屬名更動以及鑑定錯誤等,需要廣泛比對古老文獻,過程相當繁瑣,彷彿偵探辦案一般。 何宣慶表示,這次發表的物種均相當罕見,最特殊的是印度洋中部的安氏擬棘茄魚(H. andriashevi),以前全球僅一個標本,這個研究發現世界第二個樣本,全身白色接近半透明,兩個都採自三千八百至四千二十公尺深海,遠超過所有棘茄魚科物種中的紀錄。 因為深海魚的分類困難,樣本極為稀少,如果沒有走遍全球大大小小博物館,很難取得足夠資訊,這次研究可謂跨世代的傳承研究,讓前人的研究可以被發揚光大,彌足珍貴。 海生館魚博士何宣慶完成全球擬棘茄魚分類研究。(記者蔡宗憲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