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ng (539.05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9-5 10:55 上傳
今天台灣沿岸魚類資源已經極度枯竭,較之二十年前、十年前更加嚴重不知幾倍。如果不談釣友的釣獲數量,只談機率。二十年前釣獲黑毛的機率大概為45%,大約出門垂釣兩趟,可以釣獲一次黑毛。十年前大約20%,平均出釣五趟釣獲一次。現在則剩下不到5%,更不要說這二十年來,有多少人掌握潮水、天氣的垂釣經驗有很大的進步,釣具、釣技也均有長足發展,釣獲黑毛魚的機率卻是大幅衰退,顯然不是釣魚技巧、裝備的問題,而是魚越來越難釣了。至於是不是黑毛魚的數量嚴重減少了呢?可以附帶看其他非垂釣主要魚種的數字作旁證。
二十年前,即使釣不到正角黑毛,90%會釣到其他雜魚,多則7、8種,至少都會有1種,現在則最多1、2種,60%會空手而回,一條雜魚都釣不到。這些數字是指黑毛專用釣具,釣獲其他雜魚,而非刻意用其他釣具釣雜魚。這說明除了黑毛魚變很少之外,其他非主要垂釣對象魚種,種類、數量也都在減少。不是只有釣魚的朋友碰到這樣的問題,潛水的朋友也都有同樣的問題,他們們潛入海中,常常都看不到一條像樣的魚,顯然沿岸魚類資源確實減少到令人擔心、沮喪的程度。
2.png (222.38 KB, 下載次數: 0)
2019-9-5 10:57 上傳
魚類資源減少,有大環境的問題,比方說全球暖化的效應,使台灣沿海的海水溫度提高,確實使某些魚種變少,但是大自然會有替代性的魚種出現,未必導致整體資源的減少。例如:釣友熟知的黑牛,就是最好的例子。黑牛中名稱灰鰭鯛,是黑鯛的近似種,二十年前根本沒釣過,很難得才採獲一條混雜在拖網下雜魚堆中的幼魚,但現在卻成了優勢種,不但遍及整個台灣西南沿海,甚至連宜蘭沿海都很常見。
更令人憂心的魚類資源銳減的原因,卻不是全球暖化造成的。國立海洋大學一位教授,提出令人憂心的數據,根據他長期監測東海海域,海水中多種營養鹽類的變化,發現矽藻類大量繁殖所必需的矽酸鹽類,從長江大壩開始蓄水之後,濃度已經減少數倍之多。矽藻是多數海洋魚類、蝦蟹類、貝類的浮游幼體的主要食物,這些幼體又是海產生物成體一部份的食物來源,當矽酸鹽濃度明顯減少,浮游性矽藻隨之遽減,海洋基礎生產力受到嚴重衝擊,一定會在魚類資源的總量上反映出來。最有名的例子:福建省閩江中游建水壩,馬祖群島的蝦皮漁業消失,約在蝦皮漁業消失二、三年內,將近萬人移民台灣,幾乎佔了當時全馬祖群島總人口的1/3。因為大環境造成的影響因素多,常常不容易歸納得到明顯、有力的答案,學者也常常眾說紛紜,因此大環境的問題就暫且擱置一旁吧!
3.png (371.04 KB, 下載次數: 0)
2019-9-5 10:58 上傳
4.png (626.4 KB, 下載次數: 0)
2019-9-5 10:59 上傳
5.png (454.61 KB, 下載次數: 0)
2019-9-5 11:00 上傳
6.png (191.46 KB, 下載次數: 0)
2019-9-5 11:02 上傳
7.png (686.6 KB, 下載次數: 0)
2019-9-5 11:04 上傳
8.png (618.63 KB, 下載次數: 0)
2019-9-5 11:05 上傳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廣告刊登|釣魚聯合國
GMT+8, 2025-9-9 07:0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