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FONT color=blue size=2><STRONG>垂釣時,魚在水底的活動和覓食的情況主要是通過魚星反應到水面,通過視神經傳遞到釣者的大腦、經分析來瞭解水底情況(用超聲波探魚器不在此例)。故有經驗的釣者能根據魚星的變化大概判斷出魚的種類和大小。如;鯉魚的魚星是泡多而密,大小均有,呈開鍋狀。鯽魚的魚星是魚大泡大,魚小泡小,出現的氣泡大小不齊等等。魚星從何處而來,是怎樣形成的?我曾問過一些養殖專家,他們說:“魚星,魚星就是魚吐出來的泡泡”,“不同的魚類,噴吐出的氣泡也就不同唄。”魚星真是魚吐出來的氣泡嗎?經過琢磨得出以下解釋。 </STRONG></FONT></P>" @% o& f, K7 c6 t# f) [+ x
<P><FONT color=blue size=2><STRONG><FONT color=red>對於魚星的起因有一種說法是:魚通過鰓從水中吸取氧氣,在覓食的過程中將多餘的氣體和體內的廢氣排出,這時就在水面上形成了魚星。還有一種說法是;魚從中上層水域下潛到水底覓食時,為保持在水底層活動覓食,必須將魚鰾內的氣體放出一部分,當氣體上升至水面時就形成了魚星。為了更清楚地瞭解魚星的起因,借助魚類專業知識來分析一下魚在水中是怎樣靠鰓來呼吸的及魚鰾的生理特徵。</FONT> </STRONG></FONT></P>
, y# Q9 t; X* {6 q8 _$ P, S<P><FONT color=blue size=2><STRONG>魚鰓是魚類具有的特殊呼吸器官。鰓是由緊密排列的像梳子一樣的鰓絲組成的,鰓絲兩側排列著突起的鰓小片,鰓小片上密佈著微血管。當水從魚口進入、從鰓孔排出時,水經過鰓絲,由鰓小片上的微血管來攝取水中溶解的氧氣,同時把體內的二氧化碳通過鰓小片上的微血管排到水中,完成呼吸過程。 </STRONG></FONT></P>+ W- b6 e8 j* z5 J
<P><FONT color=blue size=2><STRONG>由於鰓小片上的微血管很纖細,每一次呼吸時微血管取得的氧氣和排出的廢氣也是微小的,而排列起來的鰓絲在水流的衝擊下也不可能將氣體聚集到一起再排出來。所以魚類在呼吸過程中,不可能靠鰓來吐出大量的氣泡。那麼氣泡是不是從魚鰾裏面排出來的呢? </STRONG></FONT></P>
/ h& d; G, B# R2 b# c<P><FONT color=blue size=2><STRONG><FONT color=red>鰾是魚類用來調整魚體比重,控制魚體在某一水層活動的器官。由於水隨深度的增加,壓力增大,水的浮力也增大,魚類在潛水時不斷增大的壓力會壓縮魚鰾,使自身體積變小,比重相對增加。當魚停止在某一水層時,為不使魚體繼續下沉,鰾需要吸進一些氣體(而不是排出氣體)。吸進氣體的來源和氣體的成分都比較複雜,並且鰾調節魚體升降是一個較為緩慢的過程,而不是隨時可以吸進或排出氣體。根據液體壓強公式:液體的壓強等於液體的密度乘常數9.8牛頓/千克再乘液體的深度計算可知在淡水裏魚在兩米深度的範圍內遊動時其壓強差是很小的,鰾吸進或排出的氣體也是微量的。</FONT></STRONG></FONT></P>
4 A+ ]" m% d$ L8 F* Z# M, J- s<P><FONT color=blue size=2><STRONG>所以說;垂釣中魚星的氣泡也不是從魚鰾中排出來的。那麼魚星是怎樣形成的呢? </STRONG></FONT></P>+ \5 y/ h5 e& w
<P><FONT color=blue size=2><STRONG>在水底沉積的有機物以及腐植質會產生一些沼氣。在正常情況下,少量的沼氣滲透在水底泥沙中並被泥沙、枯草爛葉所覆蓋,維持氣、液相對平衡。當釣者撒餌做窩,魚來窩點水底活動、覓食,魚鰭靠近水底劃動或魚用口拱泥吞餌時,都會使水底的泥沙被攪動,氣、液相對平衡被打破,水底泥沙、枯草爛葉中所覆蓋的沼氣被釋放出來。不同的魚類,不同的覓食方式和不同的遊動方法會形成不同的魚星。在一般情況下只有產生沼氣的地方,窩子裏才有魚星泛起的現象。新開挖的河道、池塘比多年沒乾涸過的河道、池塘裏的魚星就少得多。冬天或初春氣溫低時,有機物的分解緩慢,魚星就很少。 </STRONG></FONT></P>9 q+ u H# m% b! b, Z4 g) X$ g
<P><FONT color=blue size=2><STRONG><FONT color=red>對於魚星是怎樣形成的這個問題,我在—池塘裏做了個試驗。當時是傍晚時分準備收竿回家,即興下水,在水深1米的窩子裏,我將左腳在窩子外站立,右腳抬起,慢慢落下,並用腳趾淺淺地插入淤泥中,當即在水面上泛起了幾個氣泡。接著我又把右腳慢慢抬起,腳趾朝下距水底約二寸的高度小範圍內來回擺動,這時水面上泛起了密集的小氣泡。接著我又將右腳貼近水底,同時加快擺動頻率和加大擺動幅度,這時水面上形成的氣泡呈開鍋狀,極像鯉魚魚星。驗證了水底的沼氣在魚類遊動、覓食時能很容易地被釋放出來。</FONT> </STRONG></FONT></P>
0 ]2 ]' R& P: G$ R# k<P><FONT color=blue size=2><STRONG>當魚在覓食或吞餌時,有可能將帶有沼氣的泥沙、餌料等同時吞入口中,當沼氣從口中吐出或從鰓孔中排出以及沼氣從水底被釋放上升遇到魚體時,都會使氣泡的表面粘有一些粘膜(增大了氣泡表面的張力),這是形成窩子裏的魚星比其他地方冒出來的沼氣泡在出水後保持時間較長的原因,有一點須指出;在夏季氣壓低時,即使是魚星也出水易破,因為沼氣比重小於空氣比重,氣泡內的壓力很容易衝破氣泡膜表面的張力,可千萬不要認為那不是星。 </STRONG></FONT></P>
% f# ?0 z5 W5 |. l' Q; S* A: q<P><FONT color=blue size=2><STRONG></STRONG></FONT> </P>! p, J4 \' V' U! v$ Y
<P align=center><FONT color=green size=4><STRONG>尋星而釣,其樂融也<IMG alt="" src="http://www.unitedfishingnet.com/images/smilies/titter.gif" border=0 smilieid="9"> </STRONG></FONT></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