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賢大:如果以釣土鯽而言,台灣的釣友大部份習慣是以一吋至半吋之鉤距左右為主流,但如果你看看日本人在釣日鯽底釣的配置,你會發現鉤距往往相差五公分以上,斜坡點最多達十五公分(注意:非宙釣或底釣段差哦!是真正的底釣!)。說穿了,就是要看你浮標的調法,在台灣,大家習慣把浮標調得很貼、浮標用得很小,拋餌時不特別注重操竿控線,所以浮標與釣餌並不很垂直,而這一點正好符合大部時候土鯽吃餌的習慣,故效果一般來講都不錯、訊號往往出得來;而日本人釣魚較龜毛,重視“測底”的精準度,浮標至釣餌一定要保持垂直。浮標的調法為:假設雙鉤鉤距五公分,空鉤調top的五分之一(底釣段差時)至四分之一(底釣時)處,比如說top總長為十五公分,則調top出水面約為十二公分處,此時鉤餌拋入標點,top應浮出水面七公分(12-5=7),上鉤化度大,下鉤視訊號以手部動作加強粘度(有時乾脆上鉤鉤麩餌,下鉤鉤苦如電,加快上鉤的化度及加強下釣的殘蕊<==底釣set),當上鉤化掉後,浮標上浮至十二、三公分目數時,此時日鯽若來吃餌,你會發現訊號大得嚇人!此法對食澀時的土鯽也很好用,因為上鉤騰空後,下鉤的傳達訊號是最直接的,無“鎮錨”之困擾。要了解的是雙鉤在水底下是不可能分開的,一定會有小纏,試想:若調得很貼時,子線又互纏在一起,雙餌鎮在泥底加上鉤距又小,魚在吃餌的同時是不是要扯動另一顆餌?如果魚在極度龜毛的時候,訊號如何出得漂亮?這也就是為何有時釣單鉤訊號卻比釣雙鉤來得好的原因了!
以上方法,不一定最好用的,僅提供另一種參考。其實將浮標取下,用直感釣法,也是可以中魚…,所以釣魚無絕對,不一定要拘泥於傳統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