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聯合國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859|回復: 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 魚種好多好多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8-11-6 22:31: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P><FONT size=4>這個應該不是花身</FONT></P>3 t: c3 u+ R" z) Z. n* w7 A" [+ `
<P><FONT size=4>近看一下好像不是</FONT></P>
2 d6 ], J/ S6 I) v<P><FONT size=4>另一隻是加鱸嗎?</FONT></P>+ n! {- q7 U( y/ Z/ J) ]
<P><FONT size=4></FONT>&nbsp;</P>
) H2 M% c, B4 j( x) J) T<P><FONT size=4>請問大家牠們的<FONT size=7>學名</FONT>及<FONT size=7>俗名</FONT>?</FONT></P>7 t& t* ^0 p2 E! y& p
<P><FONT size=4></FONT>&nbsp;</P>
+ U8 b/ V6 Z# @% r# C: F) [, J% I<P>&nbsp;</P>
分享到Facebook
2#
發表於 2008-11-6 22:40:38 | 只看該作者
第一張圖...咬鱸仔 + n# k" B( z8 B8 v9 U
第二張圖...花身雞魚 , M4 f. B7 J( z9 q. m% @
第三張圖...帕頭仔:manto13:
4 `5 X7 \; T" M3 A) Z: U' A這樣暸不暸改~
分享到Facebook
3#
發表於 2008-11-6 23:51:49 | 只看該作者
很美喔。。。。。。。。感謝大大的分享!
分享到Facebook
4#
 樓主| 發表於 2008-11-7 00:18:48 | 只看該作者
這隻花身仔 怪怪的
分享到Facebook
5#
發表於 2008-11-7 07:10:37 | 只看該作者


第一張是加鱸仔喔!+ j/ j* v# x3 p/ T2 T4 I1 n( o
我還一直以為是小黑格~~呵~~~" b/ t2 U' G( s+ P: A* b4 D
真害
, N" R, X9 y% m& p' b; H下次釣到就知道了!
: e0 p2 m) V" Q真是感恩喔~~
分享到Facebook
6#
發表於 2008-11-7 07:17:53 | 只看該作者
感謝大大的分享
分享到Facebook
7#
發表於 2008-11-7 09:04:11 | 只看該作者
<P>1號魚:星雞魚</P>
# }/ p* Q) z& g- k. d# h$ {/ M<P>學名 Pomadasys kaakan (Cuvier, 1830) 異名 P. hasta 俗名 (中) 咕咕、加鱸;(英) Head grunt; Javelin grunter 分布 印度西太平洋,非洲東岸到台灣及東南亞、澳洲。 形態特徵 體側扁,呈卵圓型,體色呈銀白色,背部呈銀灰色,幼魚時,胸鰭以上有3~4排縱列斑點,背鰭亦密佈數排縱列斑點,隨著魚的體型成長,斑點逐漸變的不明,頭部和尾鰭則逐漸轉黑。 棲息生態 棲息於砂泥底質的沿岸海域,深可達75公尺;以小魚、蝦、甲殼類或砂泥地中的軟體動物為主食。沈船區易見。 漁業 漁期全年皆有,但以夏秋之季較多,可利用流刺網、拖網或延繩釣漁法捕獲,肉味鮮美,適合油煎或煮薑絲湯。 體長 可達80公分,通常在25~30公分左右。 資料來源:邵廣昭等,台灣常見魚介類圖說(上)--海藻與無脊椎動物,台灣省漁業局,1996年5月初版</P>9 X+ u3 p3 Z7 t+ @  ~1 J/ ?0 S
<P>&nbsp;</P>
( z  V; `  j& K# z. L<P>&nbsp;2號魚:花身雞魚</P>5 N- E; ?% E2 ]
<P>學名 Terapon jarbua (Forssk{SYMBOL 229 \f "Times New Roman"}l,1775) 異名 Sciaena jarbua 俗名 (中)花身仔;(英)Crescent-banded grunter, Thornfish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水域。本省各地沿岸或河口區,以基隆、新竹、高雄、東港、宜蘭、台東及離島之澎湖較常見。 形態特徵 背鰭棘部至軟條處有深深的刻缺。背鰭棘部有一大型黑斑,尾鰭上下葉有斜走之黑色條紋。體側有三條成弓形的黑色縱走帶,以腹部為彎曲點,其最下面一條由頭部起經尾柄側面中央達尾鰭後緣之中央。 棲息生態 屬於內河及河口砂泥底底棲性魚類。喜群棲於較淺水域以迄深達20公尺,甚至侵入河口內,屬廣鹽性,嗜暖水性種,以無脊椎動物為食。 漁業 為經濟價值高的食用魚,流刺網或岸邊、船釣等均可捕獲。以夏、秋兩季較多。本省已可人工繁養殖,但因體長大於10公分以後成長甚慢,不符經濟效益,故養殖少。 體長 可達30公分以上。 資料來源:邵廣昭等,台灣常見魚介類圖說(上)--海藻與無脊椎動物,台灣省漁業局,1996年5月初版 </P>: ^# N  p: w- P9 S
<P>&nbsp;</P>
0 E4 T; X/ m3 Y: O  W8 l1 \<P>3號魚:斑鰭白姑魚</P>
: k* V/ q; N5 P& s& u4 u# m% e<P>學名 Pennahia pawak (Lin, 1940) 異名 Argyrosomus pawak 俗名 (中) 春子、帕頭、白; (英) Pawak croaker 分布 中國東海、南海、台灣海峽。本省產於北部至西南沿海。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吻圓鈍,吻長大於眼徑,口大,端位,斜裂,上頜稍長於下頜。背側面灰黑色,腹部白色,背鰭灰褐色,在第6~9棘間有一深色斑。幼魚體側有兩行黑斑,會隨著年齡增大而漸漸消失。 棲息生態 棲於沙泥底之近沿海魚類,以幼魚及小型甲殼類為食。多活動於10~40公尺水深處。 漁業 本種為本省之重要底棲漁獲之一,1~3月為盛產期,體型較小,但肉質細緻。台灣海峽是本種最大的漁產區。 體長 為15~20公分左右,較大者可達25公分。 資料來源:邵廣昭等,台灣常見魚介類圖說(上)--海藻與無脊椎動物,台灣省漁業局,1996年5月初版</P>
分享到Facebook

手機版|廣告刊登|釣魚聯合國

GMT+8, 2025-9-11 06:5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