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 命名者 | Oshima, 1927 | 棲息深度 | 30 - 200 公尺 | 中文名 | 小長棘鯛 | 有毒魚類 | 否 | 科中文名 | 鯛科 | 經濟性 | 是 | 科號科名 | F378 Spar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大陸名 | 四長棘鯛 | 模式種產地 | Tungkang, Taiwan | 觀賞魚類 | 否 | 俗名 [td=1,1,229]盤仔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西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西部、南部、東北部 | 最大體長 | 40 cm | 棲息環境 | 砂泥底、近海沿岸 | 同種異名 |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Fish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 2002) Lee, S.-C.1983 | 典藏標本 | ASIZP0055345. ASIZP0055584. ASIZP0055600. ASIZP0065878. ASIZP0066876. ASIZP0801081. ASIZP0911081. FRIP00081. FRIP01318. FRIP20534. NMMBP01001. NMMBP02092. NMMBP03635. NMMBP05655. NMMSTP00255. NTMP1040. NTMP1184. NTUM01346. NTUM04329. NTUM05672. | 典藏基因 | [2008-03-24,Kui-Ching Hsu,COI,100%] | 英文俗名 | Taiwan tai; Bream | 瀕危狀態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 形態特徵 | 體卵圓形,側扁,背緣隆起,腹緣圓鈍。頭中大,前端甚鈍。吻鈍。口略小,端位;上頜前端具圓錐齒2對,兩側具臼齒2列,下頜齒約同於上頜齒;鋤骨、腭骨及舌面皆無齒。體被薄櫛鱗,背鰭及臀鰭基部均具鱗鞘,基底被鱗;側線完整,側線至硬棘背鰭基底之間有5.5-6.5列鱗。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無明顯缺刻,硬棘數XI,第I棘非常小,第II-V或VI延長如絲狀;臀鰭小,與背鰭鰭條部同形,第II及第III棘約等長,軟條數8;胸鰭長,長於腹鰭;尾鰭叉形。體呈淡紅色而帶銀色光澤,體側有數道紅色的橫帶。 |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底質的水域,棲息深度在30-200公尺間,以底棲動物,如甲殼類、軟體動物及小魚等為主食。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南非、紅海及波斯灣,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北部。台灣分布於西南部海域。 | 漁業利用 | 漁期全年皆有,一般利用底拖網、流刺網或延繩釣採獲,是重要的食用魚,但在台灣的產量較少。肉味細緻鮮美,適宜油煎、碳烤,味道皆不錯。 | 資料維護:林沛立 程式設計:林永昌 網站經理:林欣樺
學名 | |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 命名者 | (Forsskål, 1775) | 棲息深度 | 5 - 150 公尺 | 中文名 | 長棘鯛 | 有毒魚類 | 否 | 科中文名 | 鯛科 | 經濟性 | 是 | 科號科名 | F378 Spar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大陸名 | 高體四長棘鯛 | 模式種產地 | Djedda, Red Sea | 觀賞魚類 | 否 | 俗名 [td=1,1,229]盤仔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西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澎湖 | 最大體長 | 70 cm | 棲息環境 | 砂泥底、近海沿岸 | 同種異名 | Calamus ciliaris, Pagrus ciliaris, Sparus spinifer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5(FAO, 2001) Lee, S.-C.1983 | 典藏標本 | ASIZP0055753. NMMBP02772. NMMBP04619. NMMBP04620. NTUM05692. | 英文俗名 | Red bokako; Bream; Bowen snapper; King soldierbream; Longspined seabream; Long spined red bream; Longspine seabream; King soldier bream | 瀕危狀態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 形態特徵 | 體卵圓形,側扁,背緣隆起,腹緣圓鈍。頭中大,前端甚鈍。吻鈍。口略小,端位;上頜前端具圓錐齒2對,兩側具臼齒2列,下頜齒約同於上頜齒;鋤骨、腭骨及舌面皆無齒。體被薄櫛鱗,背鰭及臀鰭基部均具鱗鞘,基底被鱗;側線完整,側線至硬棘背鰭基底之間有5.5-6.5列鱗。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無明顯缺刻,硬棘數XII,第I及第II棘非常小,第III-V延長如絲狀;臀鰭小,與背鰭鰭條部同形,第II及第III棘約等長,軟條數8;胸鰭長,長於腹鰭;尾鰭叉形。體呈銀粉紅色,幼魚體側有數道紅色的橫帶,鰓蓋上緣具暗紅色緣。各鰭紅色。 |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沿岸及大陸棚砂泥底質的水域,棲息深度在5-150公尺間,以底棲動物,如甲殼類、軟體動物及小魚等為主食。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部、紅海,北至台灣海峽,南至澳洲北部。台灣分布於澎湖海域。 | 漁業利用 | 漁期全年皆有,一般利用底拖網、流刺網或延繩釣採獲,是重要的食用魚,但在台灣的產量較少。肉味細緻鮮美,適宜油煎、碳烤,味道皆不錯。 | 資料維護:林沛立 程式設計:林永昌 網站經理:林欣樺
資料維護:林沛立 程式設計:林永昌 網站經理:林欣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