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ng (668.77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8-9 19:10 上傳
2.png (232.32 KB, 下載次數: 0)
2019-8-9 19:11 上傳
3.png (570.2 KB, 下載次數: 0)
2019-8-9 19:12 上傳
石賓魚為了維護自己的攝食區,不斷利用來回穿梭石縫間找尋食物的同時,一併驅逐附近體型較小的石賓。驅逐入侵者需要大量能量,豐水期充分的食物供應,便成為此行為的基礎。由於豐水期也常是繁殖期,故洞穴內仍有處於休息狀態的石賓。
素食性的動物,多數在繁殖期有強烈的領域行為,肉食性動物,在生命中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有可能顯現領域行為。主要因為肉食動物的食物,消化效率較高,吃一餐可支撐好幾天,有多餘的能量展現領域行為。蟲食性的石賓魚,食用高蛋白的水生昆蟲,有多餘的能量展現強烈的領域行為,由此即可窺探其習性的大半。石賓魚的領域行為,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在石賓魚近乎穴居的時期,其二在激流底下活動的時期。
一般說來,石賓魚穴居行為,主要發生在生理活動較低的時候。例如:低水溫、枯水期,盛夏高水溫期,或者繁殖期間,產卵、射精過後需要休息的成魚,以及激流魚太多的時候。此時的石賓魚都會尋找溪流的深緩流、潭區旁邊的峭壁、巨石下方,所形成的岩縫、洞穴,枯水期連水深數十公分處的洞穴也被利用。如果這個洞穴有兩個以上方向的洞孔,都比只有一個單一進出口者,還容易聚集更多的魚。在洞口出沒、徘徊,以及洞口附近的魚群,並沒有激烈的追逐打鬥現象。筆者很多年的經驗累積,發現有底下若干現象,有助於了解魚群的大小組成,推測最大的魚有多大。
4.png (565.78 KB, 下載次數: 0)
2019-8-9 19:13 上傳
5.png (534.89 KB, 下載次數: 0)
2019-8-9 19:14 上傳
垂釣、觀察石賓魚那麼多年,應該能為成長、性成熟石賓魚的整個活動週期,做一個合乎邏輯、完整的推演。大體上食物、溪水供應不足的季節,石賓魚穴居性較多,供應充足則轉為亞底棲性。春末夏初,以及夏末,特別是雨水豐富的夏末,釣獲的石賓,尤其以雄性的黑石賓為主,容易發生上鉤後再放回溪流時,魚兒口中吐出黃色液體,有時夾雜釣餌、半消化的昆蟲肢體碎片,然後隨即死亡的現象。
早期溪流沿岸的居民,稱此現象為「咬舌自盡」。等到溪釣極度興盛的民國七十五年開始,該現象幾乎沒碰過,到了民國九十年,溪流魚蝦保護區紛紛成立,筆者在保護區試釣協助學術單位調查,才又開始碰到這種例子,其中的原因相當令人好奇。 ! r; z3 l. Y$ _% n+ w" y( `
大體上吐黃水死亡的魚,應屬於過度疲勞所引起的猝死症。春雨以及夏季多雨水的年份,因溪流漲水、雨水沖刷大量落葉進入溪流,使溪蟲增加,誘發石賓魚更頻繁的產卵、假交合,令雄魚、雌魚都處於身體極度疲乏,又因雌魚彼此間沒有太多的衝突與追逐,產卵後的覓食行為不受雄魚、其他雌魚干擾,而雄魚卻得反覆追逐入侵者,以及雌魚數量是雄魚至少五倍以上,使雄魚因假交合而消耗太多體力,且應該沒時間好好進食,身體處於生命力所能支撐的最高臨界點,一旦上鉤拼命掙扎,就成了誘發死亡的最後關鍵。
6.png (513.14 KB, 下載次數: 0)
2019-8-9 19:15 上傳
溪釣十分盛行的年代,瀨區石賓魚變少,食物供應相對充足,雄魚間激烈追逐的頻率相對減低,所以幾乎不曾遇到。反而現在溪釣活動不盛,石賓魚上鉤猝死症頻發,和之前的年代形成明顯的對照關係。
溪流魚蝦保護區成立,石賓魚密度大增,假交合的次數、相互追逐驅趕的頻率增加,食物供應因族群增加的競爭而減少,石賓魚上鉤猝死症又再度成為常見的例子。這是釣者應留意的事,尤其很多溪流保護區將來勢必要開放垂釣,如何減少猝死症的發生,釣者應用硬竿、短柄抄網快速上魚,或能減少發生率。學術單位應介入調查,以減少溪流魚資源不必要的浪費。
7.png (589.88 KB, 下載次數: 0)
2019-8-9 19:16 上傳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廣告刊登|釣魚聯合國
GMT+8, 2025-9-3 17:0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