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 [/td][td=2,4], h F+ q; F; n# u7 h' h: [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5 C6 t, V4 B6 O1 [ |
命名者 | (Bloch & Schneider, 1801) | 棲息深度 | 5 - 35 公尺 |
中文名 | 溝鰺 | 有毒魚類 | 否 |
科中文名 | 鰺科 | 經濟性 | 是 |
科號科名 | F364 Carang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大陸名 | 溝鰺 |
模式種產地 | Pondichery | 觀賞魚類 | 否 | 俗名 [td]銅鏡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西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 |
最大體長 | 28 cm | 棲息環境 | 礁區、近海沿岸 |
同種異名 | Atropus atropus, Brama atropos, Caranx atropus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Lin & Shao(1999) |
典藏標本 | ASIZP0056692 . ASIZP0056707 . ASIZP0056871 . ASIZP0058868 . FRIP00105 . NMMBP00606 . NMMBP00676 . NMMBP01852 . NMMBP04384 . NMMBP04423 . NMMBP06688 . NMMSTP00393 . |
英文俗名 | Thin crevalle, Cleftbelly trevally, Cleftbelly kingfish, Blackfin jack |
瀕危狀態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
形態特徵 | 體呈卵圓形,極度側扁。脂性眼瞼不發達。體被小圓鱗,胸部由胸鰭基部至腹鰭基底後方具一裸露無鱗區。齒細小,上頜呈一齒帶;下頜前方呈齒帶,後方則為一列細齒。腹部具一深溝,腹鰭、肛門和臀鰭前方2游離硬棘均可收藏其中。第一背鰭棘間有膜相連。第二背鰭與臀鰭同形,二者其後方之鰭條若為雄魚則延長,幼魚及雌魚則無。腹鰭長,末端及臀鰭起點。體背藍灰色,腹部銀白色。腹鰭深黑色。無離鰭。幼魚時體側4~5條橫斑,成魚則不明顯。全世界僅一屬一種。 |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淺岸邊,通常三、兩成群游動於表層水域。主要以蝦子、橈腳類、十腳類等甲殼類動物為食。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之暖水域,包括波斯灣區、印尼、南中國海、台灣、東海、黃海及日本等沿岸。台灣各地沿岸可見,唯數量不多。 |
漁業利用 | 漁法可使用底拖網、一支釣或設陷井。一般以清蒸或紅燒食之,肉細味美。 |
學名 | |
; z0 N9 n6 {+ L; H4 G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k2 D# X) z$ S7 {
|
命名者 | (Cuvier, 1828) | 棲息深度 | 2 - 100 公尺 |
中文名 | 海雞母笛鯛 | 有毒魚類 | 否 |
科中文名 | 笛鯛科 | 經濟性 | 是 |
科號科名 | F370 Lutjan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大陸名 | 藍點笛鯛 |
模式種產地 | Coromandel; Pondicherry; and Malabar, India; Java, Indonesia | 觀賞魚類 | 否 | 俗名 [td=1,1,229]海雞母、大花臉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西部、南部、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 |
最大體長 | 76 cm | 棲息環境 |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
同種異名 | Diacope alboguttata, Diacope caeruleopunctata, Diacope coeruleopunctata, Diacope revulina, Diacope rivulata, Diacope rivulina, Diacope sinal, Lutianus rivulatus, Lutjanus rivuturus, Mesoprion myriaster, Mesoprion parvidens, Mesoprion quadripunctatus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
典藏標本 | ASIZP0055496. ASIZP0055755. ASIZP0059027. ASIZP0059333. ASIZP0059552. ASIZP0065976. ASIZP0065979. ASIZP0066132. ASIZP0066482. ASIZP0066488. ASIZP0800756. ASIZP0800757. ASIZP0801891. ASIZP0801892. ASIZP0801893. ASIZP0910756. ASIZP0910757. ASIZP0911891. ASIZP0911892. ASIZP0911893. FRIP01313. FRIP03075. FRIP20137. FRIP21294. NMMBP00637. NMMBP00663. NMMBP01160. NMMBP02391. NMMBP02418. NMMBP06470. NMMBP08504. NMMSTP00520. NTMP0299. NTUM02301. NTUM04538. NTUM04603. NTUM06412. SU68969. |
英文俗名 | Scribbled snapper; Speckled snapper; Yellowfin snapper; Blubberlip snapper; Blue-spotted seaperch; Maori snapper; Maori seaperch |
瀕危狀態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
形態特徵 | 體長橢圓形而高。兩眼間隔平坦。前鰓蓋缺刻及間鰓蓋結顯著。鰓耙數16-18。上下頜具細齒多列,外列齒稍擴大,上頜前端具2-4犬齒,內列齒絨毛狀;下頜具一列稀疏細尖齒,後方者稍擴大;鋤骨齒帶三角形,其後方無突出部;腭骨亦具絨毛狀齒;舌面無齒。體被中大櫛鱗,頰部及鰓蓋具多列鱗;背鰭鰭條部及臀鰭基部具細鱗;側線上方的鱗片斜向後背緣排列,下方的鱗片則與體軸平行排列。背鰭軟硬鰭條部間無明顯深刻;臀鰭基底短而與背鰭軟條部相對;背鰭硬棘X,軟條15;臀鰭硬棘III,軟條8;胸鰭長,末端達臀鰭起點;尾鰭內凹。體褐色帶有紅光,每個鱗各具一白點,除外尚有一白斑位於側線後方1/3處上;頭側有波浪狀藍紋。各鰭黃色至暗灰褐色。幼魚體側具3-8褐色橫帶及背鰭軟條部前方鰭條下之側線上具有一帶黑緣之白點。 |
棲所生態 | 棲息於珊瑚礁區或近海平台區,大魚可發現於水深100公尺處。獨游或三、兩成群。主要以魚類、頭足類或底棲甲殼類為食。 |
地理分布 |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大溪地,南自澳洲,北迄日本南部。台灣各地海域均有產。 |
漁業利用 | 味美肉質佳是市場高經濟魚,亦是養殖對象魚種。一般漁法以一支釣、流刺網為主,偶可使用拖網捕獲。紅燒、煎食皆宜。 |
學名 | [/td][td=2,4]
& @+ c7 P, p. q# J: @) t-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b. D$ o" g6 f; g4 g
|
命名者 | Akazaki, 1983 | 棲息深度 | 0 - 30 公尺 |
中文名 | 白星笛鯛 | 有毒魚類 | 否 |
科中文名 | 笛鯛科 | 經濟性 | 是 |
科號科名 | F370 Lutjan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大陸名 | 星點笛鯛 |
模式種產地 | Miyazaki, Japan | 觀賞魚類 | 否 | 俗名 [td]花臉、紅魚、白點仔、黃翅仔 |
世界分布 | 西北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西部、南部、綠島 |
最大體長 | 55 cm | 棲息環境 |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
同種異名 |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Randall, J. E. and P. Gueze1980 . Anderson, W. D., Jr.1981 . Akazaki, M.1983 . |
典藏標本 | ASIZP0055900 . NMMBP00643 . NTMP0886 . NTUM05664 . |
英文俗名 | Star snapper, White-spotted snapper |
瀕危狀態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
形態特徵 | 體長橢圓形而高。兩眼間隔平坦。前鰓蓋缺刻及間鰓蓋結顯著。鰓耙數15-17。上下頜具細齒多列,外列齒稍擴大,上頜前端具2-4犬齒,內列齒絨毛狀;下頜具一列稀疏細尖齒,後方者稍擴大;鋤骨齒帶三角形,其後方無突出部;腭骨亦具絨毛狀齒;舌面無齒。體被中大櫛鱗,頰部及鰓蓋具多列鱗;背鰭鰭條部及臀鰭基部具細鱗;側線上方的鱗片斜向後背緣排列,下方的鱗片則與體軸平行排列。背鰭軟硬鰭條部間無明顯深刻;臀鰭基底短而與背鰭軟條部相對;背鰭硬棘X,軟條14;臀鰭硬棘III,軟條8;胸鰭長,末端達臀鰭起點;尾鰭內凹。體一致呈紫褐色,體背側線上方有一小白點,吻端有一藍色斜帶。 |
棲所生態 | 棲息於礁石或岩石底的海域;大都獨游或小群游動。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由日本南部至香港附近海域。本省分布於南部及西南部海域。 |
漁業利用 | 偶見之食用魚,主要利用延繩釣捕獲。適宜紅燒或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