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聯合國
標題: 室外池的滴流DIY [打印本頁]
作者: bipjacky 時間: 2009-3-22 08:44
標題: 室外池的滴流DIY
一直覺得自己池子的水太老 所以特別勞動一天 自己DIY一個滴流過濾系統 主要是增加水中的曝氣量及增加一些有益菌幫助水循環 滴流的水是過濾槽過濾後再汲水的
這是此次準備的材料 一共有兩種 重量約195公斤
[attach]101627[/attach]
這是第一種的多孔濾材 可以增加有益菌的附著
[attach]101628[/attach]
這是第二種的濾材 可以導流 將水分散的更寬廣
[attach]101629[/attach]
接下來是箱子的部份 首先要將塑膠箱底部鑽孔 這個塑膠箱的尺寸是60*30*30CM
[attach]101630[/attach]
接下來側邊也要鑽孔 這是為了增加待會水流過時的空氣對流
[attach]101631[/attach]
接下來最下一層要開個出水口
[attach]101632[/attach]
為了以後的濾材清洗方便 所以要將濾材放進紗網袋中
[attach]101633[/attach]
接下來將濾材鋪箱了
[attach]101634[/attach]
這是鋪在第一層導流的濾材 待會再最上面還要在加厚厚一層生化棉
[attach]101635[/attach]
加下來要做雨淋管
[attach]101636[/attach]
沒有正確的量出間距 所以只有憑感覺來切了
[attach]101637[/attach]
完工後的雨淋管 試試他的滴流效果 還不錯 流的很順暢
[attach]101638[/attach]
大功告成
[attach]101639[/attach]
出水效果
[attach]101640[/attach]
出水效果
[attach]101641[/attach]
作者: rl0711 時間: 2009-3-22 09:56
感謝分享
這樣的過慮效果應該不錯
想起一個朋友也都是自己設計滴流過濾
這樣DIY的感覺挺不錯的
作者: zuk331 時間: 2009-3-22 10:24
自製滴濾池不錯喔!
利用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機物.
再利用很環保喔!
作者: t1798100 時間: 2009-3-22 11:51
不錯喔!
超大滴流盒加上那麼多培菌濾材.
過不久您的池子的水質也會越來越好.
作者: Dwarf_Cichlids 時間: 2009-3-22 23:26
圖文並茂. 解說詳細~
硝化菌的部分應該是很夠用ㄌ
感謝分享~~
作者: 狂熱 時間: 2009-3-24 01:47
極度用心的精品文章
作者: 就是等無鱗 時間: 2009-3-24 14:35
標題: 回復 1# 的帖子
宇宙超級無敵強~
從來沒想過自己動手做說 !
不過這倒是提供了很好的 idea ~
作者: jim2d7198 時間: 2009-3-24 14:45
超優的啦
感謝大大的分享
如果第一層水剛流下來的地方加上白棉不知道會不會更好耶
作者: bipjacky 時間: 2009-3-25 17:25
原帖由 jim2d7198 於 2009-3-24 14:45 發表
超優的啦
感謝大大的分享
如果第一層水剛流下來的地方加上白棉不知道會不會更好耶
一般錦鯉池很少用白棉
因為錦鯉排泄量很大 主要是靠沉澱效果處理
我過濾槽有四格
第一格式沉澱槽 第二及第三槽是毛刷槽 第四格是清水槽
馬達放在第四格清水槽抽水再上滴流瀑氣
作者: 狂熱 時間: 2009-3-25 23:32
原帖由 bipjacky 於 2009-3-25 17:25 發表
一般錦鯉池很少用白棉
因為錦鯉排泄量很大 主要是靠沉澱效果處理
我過濾槽有四格
第一格式沉澱槽 第二及第三槽是毛刷槽 第四格是清水槽
馬達放在第四格清水槽抽水再上滴流瀑氣 ...
沉澱槽.如果再加裝底層開關排水.應該會更好。
謝謝bipjacky大的分享。
作者: bipjacky 時間: 2009-3-26 13:08
原帖由 狂熱 於 2009-3-25 23:32 發表
沉澱槽.如果再加裝底層開關排水.應該會更好。
謝謝bipjacky大的分享。
狂熱版大果真是住巷子內的人
沒錯 在每一個過濾槽中都需設一個底排
這樣方便將髒水排出 也比較好管理
再發幾張星期日拍的魚池近況
請指教
謝謝
作者: 狂熱 時間: 2009-3-26 18:26
真好.有這麼大的銘鯉跟池子
作者: perrypai 時間: 2009-3-26 21:15
真是一個簡易又不用花大錢的超大型過濾器~
作者: 就是等無鱗 時間: 2009-3-27 11:54
標題: 回復 11# 的帖子
好羨慕喔 ~
看起來的感覺 , 好像養什麼都能活的很好 !
歡迎光臨 釣魚聯合國 ()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