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聯合國

標題: 假消息 [打印本頁]

作者: 楊孟瑋    時間: 2008-5-16 20:12
標題: 假消息
在友站...
看到有人說蚵仔寮竹梭大咬???
見鬼ㄟ!!
我在那邊槓龜快1個月了...
竹梭連看一下我的路亞都不甩....
哪有大咬!!

可惡這些放假消息的傢伙!!

不說釣點就算了...
幹麻騙人!!

最近我的釣況....
從J大介紹的火力發電廠釣點到援中港...
我全槓龜....

大概我都用波趴吧!!
看別人用半沉的米諾就有中魚...

提醒要去援中港夜釣的大大們....
一定要塗厚厚的防蚊液ㄚ!!!
蚊子大軍會把人扛走的!!
我釣了3分鐘就受不了棄竿投降.....

唉~
就算槓龜...
我還是一樣愛釣ㄟ!!
作者: vazz    時間: 2008-5-16 21:36
放假消息的傢伙~~真可惡,
差一點就要衝了~~
作者: YILI_WEI    時間: 2008-5-17 03:31
(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
釣不好就釣不好.小魚兩三隻.也是釣況
何故去造假.就算扛龜也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經驗
心態問題吧

作者: 大都    時間: 2008-5-17 10:15
那也不錯阿.......還有蚊子大咬........(酸)啦!!
作者: 三芝草魚    時間: 2008-5-17 10:25
楊大...安安
感謝您的消息....糾正
讓粉多人少跑很多冤枉路...
好心有好報....下回...梭梭...一定會大口交您的波趴...回報您....
作者: ddspalace168    時間: 2008-5-17 10:42
真的很佩服大大對釣魚的執著及毅力,繼續加油吧!
作者: 楊孟瑋    時間: 2008-5-17 11:10
只是希望~大家去釣魚時~不要看說大咬就一窩風趕去~因為釣魚是休閒啦!
看到大咬就會想說自己至少也會咬一下~
但結果卻沒動靜~會很失望的...
如果不要放消息說大咬
反正槓龜是釣魚常見的情形~
自己也不會那麼失望....
我是喜歡看海~雖然有不小心掉下去過....
槓龜也沒關係...
作者: 劉少奇    時間: 2008-5-17 15:25
放牛小孩鼻子會變長.有好地釣點公佈.沒魚地方要尋找.
作者: 008    時間: 2008-5-17 22:41
大咬?
什麼叫做"大咬"?
相信於大潭電廠.觀塘....認識我的朋友~都可了解!
例如:趴白口.一小時個人若釣沒有15尾=我絕不敢說是"大咬"!(台15道路.桃園縣.觀音鄉.濱海公路約50公里處的~
壹鴻檳榔批發.零售的"劉董ㄟ"你說是嗎? )(我知道您常來這裡看:偶爾您嗎打個屁? )
或許每個釣者.他的"大咬"拿踗尺寸不同?(但是除了"大咬"外~還有中咬.還有小咬!更有"不咬"!這些:通報者您知道嗎?)
不能把:幾乎不咬的.把其報成大咬?(你的海釣功夫如果差=千萬別亂報)
再則:如果是釣具店.為了拉攏生意~而胡白廣~我想:對其傷害=會更大...
感謝"楊孟瑋大大"的知會~什麼叫做大咬"!

作者: 楊孟瑋    時間: 2008-5-17 23:23
凡大.....你的大咬定義....我忘塵莫及ㄚ!!!
我只要釣個一尾~我就爽好幾天啦!!
作者: 008    時間: 2008-5-18 00:23
原帖由 楊孟瑋 於 2008-5-17 23:23 發表
凡大.....你的大咬定義....我忘塵莫及ㄚ!!!
我只要釣個一尾~我就爽好幾天啦!!

..
楊大...
一尾就可以爽幾天?
你是說:一尾5斤以上的"藍身大班"嗎?
哈哈哈哈~~
以下照片中的"藍身大班"=竟然有人講:那是海釣場的?他說觀塘1支沒有這種地形?
媽媽滴:觀塘1支沒有這種場地嗎?(問"燕子"最知道!)別在說543的話!
我搏這一尾呀~~幾乎跟牠豁出去(拼命嘞)啦~~
嘻嘻~~


作者: .=小文.    時間: 2008-5-18 02:21
其實大咬這種東西 有時真的要配合天時地利人合~~~或許真的有那種人~

         但應該沒什麼人會懷著這種心態


         小弟也曾經在北堤遇到午仔大咬(空鈎就咬去了).雖然當天大咬~~

          但第二天朋友去就一隻都沒釣到~~所以~~:manto6:
作者: jason1016    時間: 2008-5-18 10:51
大咬 雖然我有大咬過,不過卻是成仔丁,夏季到了,想要大咬,沙梭應該不會讓大家失望啦,
放假消息,真的蠻沒品的,就是有人愛來亂,ㄟ害.我個人比較相信.......有圖才有真相.
作者: 養樂多    時間: 2008-5-18 12:21
那種人嘴真是貝戈戈~~~欠扁~~
作者: REDWOLF    時間: 2008-5-19 21:56
有圖有真象看到冰箱才算數啦




歡迎光臨 釣魚聯合國 ()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