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名 | 氣球魚、刺規 |
形態特徵 | 體寬短,體除唇、尾柄和各鰭外,均密佈強棘,額棘長度較胸鰭後方棘較長,體背側面為灰褐色,有黑色斑塊與斑點,腹部白色,眼眶隔有一黑色橫紋,頭後部鰓孔前方有一黑色寬橫紋,胸鰭上方有一黑色斑塊,背鰭前方有一黑色橫斑,基底有一黑色圓斑。 |
分布 | 本省四周沿岸。 |
毒性 | 棘刺多,易刺傷,肌肉、皮無毒性。 |
附記 | 本魚種屬於二齒魨科(或刺魨科)之二齒魨屬(或刺魨屬)。 |
俗名 | 刺規、氣球魚 |
形態特徵 | 體呈黃褐色,腹面為白色,體面有9個黑斑,第1黑斑在頭頂,第2、3黑斑在背部前面兩側,第4黑斑在背部中央,第5黑斑在背鰭基部,頭部兩側各有2個大黑斑,一在眼下,一在眼後與鰓孔之間,體長可達55cm。 |
分布 | 本省四周海域、印度太平洋。 |
毒性 | 棘尖刺,肌肉、皮無毒性。 |
附記 | 本魚種屬於二齒魨科二齒魨屬。 |
俗名 | 棘規、氣球魚 |
形態特徵 | 棘可動,除背後部與體側少數棘具三棘根外,其餘皆為二棘根,胸鰭附近棘較長,體為棕色,腹部較淺,大部分硬棘根部都有一黑斑,除臀鰭色較淡外,尾鰭、背鰭和胸鰭都有黑斑,尾柄無硬棘。 |
分布 | 本省四周海域、印度太平洋。 |
毒性 | 棘尖刺,肌肉、皮無毒性。 |
附記 | 本魚種屬於二齒魨科二齒魨屬。 |
俗名 | 刺規 |
形態特徵 | 刺具3棘根,不可動,體背面為灰褐色,腹面為白色,頭部眼下方與鰓孔前方各具一黑色橫帶,體上有少數黑斑,各鰭為灰褐色,其上面尚密佈黑斑。 |
分布 | 本省四周海域、印度太平洋。 |
毒性 | 棘尖刺,肌肉、皮無毒性。 |
附記 | 本魚種屬於二齒魨科短刺魨屬。 |
俗名 | 規魚 |
形態特徵 | 體背面、腹面均有小棘,體背面呈墨綠色,腹面呈白色,胸鰭後之體側有一大黑斑,其周圍為一白色環,胸鰭淡灰色,背鰭灰褐色,臀鰭呈白色或紅色,尾鰭黑褐色,體長可達80cm以上。 |
分布 | 日本海、黃海、東海。 |
毒性 | 卵巢、肝臟和腸屬強毒,但肌肉、皮膚和精巢無毒,另養殖河魨通常為無毒。 |
附記 | 本魚種屬於四齒魨科多紀魨屬,因日本人酷食,故經濟價值甚高。 |
俗名 | 花木瓜 |
形態特徵 | 體短鈍,無腹鰭,背鰭無硬棘,全身由六角形骨板癒合而成。體橫斷面為四角形,體光滑無棘,體色變化大,色深佈滿小黑斑或黃斑,鰭條色深,與體同色,鰭膜透明。 |
分布 | 本省南部岩礁海域。 |
毒性 | 皮膚可分泌箱魨毒。 |
附記 | 本魚種屬於箱魨科箱魨屬,不可誤食或觸摸,中毒症狀同角箱魨者。 |
俗名 | 苦甘 |
形態特徵 | 體長方形,體甲具五稜脊,有眼前棘和腰棘,體呈黃褐色,體側有個狀紋,紋中有細藍色斑點,尾鰭淺褐色,具深褐色斑點,餘鰭為黃褐色。 |
分布 | 本省四周岩礁海域。 |
毒性 | 皮膚可分泌箱魨毒(Pahutoxin),易引起上吐下瀉、運動失調、四肢麻痺、昏睡、其至死亡等症狀。 |
附記 | 本魚種屬於箱魨科角箱魨屬,不可誤食或觸摸。 |
俗名 | 煙仔規、青皮規、金紙規、青規 |
形態特徵 | 特徵尾鰭上、中、下緣稍突出,呈彎月形,上下緣白斑大,成魚椎骨具有骨瘤,體長可達40cm。 |
分布 | 台灣四周海域,日本東北地方以南至印度太平洋、大西洋。 |
毒性 | 肌肉、皮膚無毒,但肝臟、腸偶而少數含有弱毒。 |
附記 | 本魚種屬於四齒魨科兔頭魨屬,本省產量占河魨總產量之80%,漁業署規定可由縣(市)政府專案指定或核准直接供應出口或加工,唯建議內臟仍不宜食用,為香魚片之主要原料,產期11-4月。一般180公分,最大可達320公分左右。 |
俗名 | 煙仔規、黃規、青規、白規 |
形態特徵 | 形態類似黑鯖河魨,體背面小棘分佈不達背鰭基部,尾鰭後緣之中央部略有凹入。尾鰭後緣上、下端是白色,尾椎骨不具有骨瘤,體長可達35cm。 |
分布 | 台灣四周海域、日本海、黃海、東海和南海等海域。 |
毒性 | 肌肉、皮膚無毒,但少數個體之卵巢可能含有毒。 |
附記 | 本魚種屬於四齒魨科兔頭魨屬,隨黑鯖河魨出現,漁業署規定可由縣市政府專案指定或核准直接供應出口或加工,產期11-4月。 |
歡迎光臨 釣魚聯合國 ()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