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 體延長而近於圓柱狀。頭部平扁而寬;口裂水平位,開於吻端。上下頜有寬絨毛狀齒帶;鋤骨、腭骨及舌面均具微細之齒。眼小,有狹窄的脂性眼臉。體被細鱗,埋於厚皮膚之下。側線在前方略有彎曲;尾柄兩側無隆起稜脊。有擬鰓;鰓膜不相連,並在喉峽部游離;鰓被架7;鰓耙短。背鰭硬棘短且分離,約略可完全收藏於溝內;軟條部前方鰭條高而略呈鐮刀狀。臀鰭與背鰭軟條部相對,但略短。體背部深褐色,腹部淡而略帶黃色;體側具顯明的二條銀色縱帶,幼魚時,在此帶之上方更有一淡色縱帶,二帶之間則為黑色。各鰭紅褐色至深褐色;尾鰭具白緣。 |
棲所生態 | 日行性之洄游魚類。幼魚時,外形及姿態酷似長印魚,且會隨著大型的鯊、魟魚等一同游動,以大型魚吃剩的碎屑為食。隨著成長,身上花紋會變淡,且轉為掠食性,以魚及甲殼類為食。活動之水域極廣,除了大陸棚區外,在大洋中亦可見其蹤跡。 |
地理分布 | 廣泛分布於世界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但東太平洋區除外。台灣各地海域及離島之澎湖均有分布,尤以東部海域產量最多。 |
漁業利用 | 每年3-5月為主要捕獲季節,盛漁期在清明節前後。一般以底拖網、流刺網、一支釣及延繩釣捕獲。為台灣西南部海域及東部地區重要的漁獲。若為船釣、遊釣時,則以晨昏為最佳釣獲時刻。現在已能箱網養殖,經濟價值高,可製生魚片或切片鹽燒、煎煮,肉質鮮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