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聯合國
標題: 【人生轉角】逆流而上 魚痴出圖鑑驚豔學界 [打印本頁]
作者: 夏維爾 時間: 2019-9-9 10:23
標題: 【人生轉角】逆流而上 魚痴出圖鑑驚豔學界
出版時間:2019/09/08 18:35
影片連結: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90908/1629262/?utm_source=line&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twad_social_appledaily.tw&utm_content=message
[attach]543515[/attach]
【新增讀者回應】
2011年坊間出現一本《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收錄了300多種魚類,10餘種台灣新記錄種,以及30餘種尚未有文獻記載的未描述種,是目前市面上最詳盡的的淡水魚圖鑑。翻開作者欄寫著:「周銘泰,1973年出生於台北市,畢業於光武工商專校機械工程科,從小喜歡跟隨父親釣魚,因此對魚類習性有了基礎認識。2003年一次因緣際會開始對台灣淡水魚類有了濃厚興趣,展開了對全台灣淡水魚類的調查與探索」,短短幾句話,沒有顯赫的學歷,沒有魚類專業背景,此人究竟憑什麼,寫出這本重量級圖鑑?
周銘泰現在一家電子工廠擔任工務,負責機器和水電的維修,舉凡馬桶不通,椅子螺絲鬆掉,都是他維修的範圍。
小時候受父親影響愛上釣魚,那時只認得漁獲的魚,周銘泰有時懷疑:「台灣就只有這些魚嗎?」後來看了一些書,也在網路上與同好交流,才知道台灣淡水魚的生態很豐富。2003年他開始學習魚類攝影,「如此才能知道魚的差異在哪裡」,之後到處找魚拍照,愈拍愈有興趣,也愈拍愈多。
周銘泰對於鰕虎科魚類,有過人的興趣和知識,常有同好來請教。農林試驗所的研究員高瑞卿,透過友人與周銘泰結識,兩人氣味相投,一拍即合,第一次見面就相約恆春半島採魚去。說起高瑞卿:「他在林試所工作,但他的興趣也不是只有植物,就是很熱愛生物的一個人。他也是一個無私的人,不會像有些學者,有東西要發表就不想要人家知道」,當時周銘泰手中已經拍到了近兩百種淡水魚,高瑞卿認為這些照片足以出書了,但周銘泰卻感到自己學歷不足,不夠資格。高瑞卿鼓勵他:「你有這麼多熱忱,出一本圖鑑難道就一定要學術的人去做這樣子事情嗎?」打動了周銘泰。兩人說好,先由周銘泰初步寫出,再由高瑞卿統合格式並校對。
動筆之前,周銘泰希望能把魚種推進到300多種,否則跟前輩所出的圖鑑就沒有太多差別。
「台灣其實也不大,一天都可以來回」,周銘泰的採魚行程,在旁人眼中簡直瘋狂。他最常去恆春半島,星期五下班後搭乘夜班巴士,凌晨五點抵達高雄,再租摩托車騎去恆春。選定一條溪流後開始溯溪找魚,一找就是七、八個鐘頭,天黑前趕緊騎車回高雄,再搭客運回台北。除了路途遙遠的屏東之外,其它縣市他都是騎摩托車去,日月潭、東北角、蘇澳、東澳和花蓮,都是一日來回,他認為這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周銘泰採魚只用一支手抄網,針對特定的魚種,找尋它們的棲息地。「例如環帶黃瓜鰕虎,可能要到比較密閉的地方;黑鰭枝牙鰕虎就是在大熱天,比較淺的小石礫區裡面就可以看得到」,數百次的野外採集,他練就一身找魚的絕世本領,憑經驗就知道魚群躲在哪裡。
一日來回為的是要保證魚隻的狀況。千里迢迢趕回台北,安頓好魚之後還不能休息,馬上開始拍攝作業,常常一拍就拍到天亮。「基本上一趟採集的行程,可能都24小時沒有睡」,周銘泰說,「因為你怕魚的狀況會變差,有些魚可能這一輩子就只抓到這一條,你就要趕快拍」。
歷經四年,休假就直奔野外採集,周銘泰騎壞了四台摩托車,再怎麼省吃儉用也花掉了一百多萬元,總算收集到夠多種魚類照片。高瑞卿已經把圖鑑的格式訂定出來,兩人開始著手寫書,沒想到卻傳來噩耗。
2010年8月,一趟坪林溯溪採集,高瑞卿失足溺水過世。想起這一天,周銘泰還是無法相信:「他的學弟傳簡訊過來,我以為是開玩笑的,我記得我們才剛去南機場吃東西,討論如何出版」,無法面對摯友的驟逝,即將要進行的出版作業,也失去了自信:「明明我們已經快要完成了,你這樣子就是要我獨自去面對,我一個人一定寫不出來啊」。花了半年多的時間讓心情平復,周銘泰重新拿起筆來,「畢竟這是我跟他的心願,就是要把圖鑑出版」,他一字一句地趕進度,自己寫完自己校稿,終於在2011年12月,出版了《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
這本書收錄的300多種淡水魚,其中有30多種,是在世界各文獻中找不到的「未描述種」,對此國內學術界抱持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周銘泰說:「原本他們不相信,後來國外的學者有在國外採到,跟我是一樣的東西,然後就證實出來」,之後國內學者也開始去驗證周銘泰的發現。例如書中暫時命名為「龜紋鯔鰕虎」的未描述種,經過中研院黃世彬博士一起到棲地採集,確認是世界首見新種魚類,於2015年發表論文,正式命名為「黃斑鲻鰕虎」。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副教授廖德裕,推崇這本圖鑑:「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活體照片,因為以前學界的人出圖鑑,都是標本照片,但是很多魚類泡在酒精或福馬林裡,特徵就看不出來。」他盛讚周銘泰:「能夠憑一己之力,沒有任何計畫經費支持,全台採透透,在學界沒有任何人可以做得到」。
兩人也是多年交情,早在廖德裕在瑞典攻讀博士時,有一天周銘泰告訴他,有一隻魚養在魚缸裡,會把其它魚的魚鰭咬掉。廖德裕直覺認為這是「食鰭魚類」,回國任教後就與學生投入這個主題,於2016在國際期刊《Zoological Studies》上發表論文:〈糙體銳齒鰕虎是愛吃魚鰭的魚(Smilosicyopus leprurus(Teleostei: Gobiidae) is a fin-eater) 〉,這是台灣首次發現食鰭魚類,更是全世界首次在鰕虎科魚類身上發現食鰭行為。廖德裕說:「很多現象是周銘泰偶然發現,我就用我的專長把它用科學的方式,呈現給整個學術界知道」。
2017年有一天,周銘泰受蕭仁傑理事長之邀,到中華民國魚類學會演講,他戰戰兢兢出席。站在講台上,看著台下的聽眾,都是教授或碩博士生,他感到緊張,卻又感到一股成就感。座談會後他還擔任優秀論文的頒獎人,讓周銘泰心中百感交集:「我努力到現在,終於你們肯承認,像我這樣子的人了」。
從原本只是一個魚類愛好者,因為圖鑑出版,讓他與學術有了交集,這一趟奇妙的境遇,都是在遇到高瑞卿之後。周銘泰把高瑞卿名列在圖鑑的作者欄裡,在心中對他說:「兄弟,我們完成了,將來的路我們還是會一起走」,周銘泰決定,未來若還有發表,高瑞卿都會是共同作者,「因為我們共同努力過,你就是我的貴人,我永遠無法忘記你!」(沈君帆/台北、屏東、高雄報導)
周銘泰小檔案
周銘泰,1973年出生,光武工專機械工程科畢業,任職於電子工廠,擔任工務。2011年出版《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是目前市面上最詳盡的的淡水魚圖鑑。
新記錄種、未描述種與新種的定義
新記錄種:在某個地區(本文指台灣)首次發現的物種。
未描述種:不曾有文獻紀錄的物種。
新種:當未描述種經科學方法論證後,證實為世界首見物種,才可稱為新種。
《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簡介
第一本詳細記錄台灣305種淡水及河口魚,內容還包含30餘種未描述種及10餘種新紀錄魚類,讀者不但能深入了解各種魚類的形態特色,還可學到如何辨識魚種及認識魚類生態的習性。
作者周銘泰,高瑞卿將多年魚類觀察的發現及心得分享,引導讀者進入奇妙多彩多姿的本土魚類世界。
資料來源:《蘋果》採訪整理
讀者回應
謝宏昌
好感動!一定要堅持下去!
許恒啟
滿滿正能量 感謝作者 同時也為高瑞卿獻上祝福 RIP
George Chang
so impressive...
南霸天
今日最正面能量,感動
amie Chen
真的很感動佩服有人這樣付出~
Marc Tsai
認真的人,致敬。
歡迎光臨 釣魚聯合國 ()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