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點,層,流] 基礎理論篇
5 }1 L. x$ p2 n5 N7 ^, ^! e4 a: R4 g& X- j' @* T
! V- D* _4 U. V3 j0 ]5 ^: T朋友你在礁上幹甚麼?; S6 |5 k: f1 Y4 t
+ U- R% w. {. S( O3 R
浮游磯釣必修--[點,層,流] 基礎理論篇 written by Bobby, Kido & Alvis % L, s8 i6 F( S* y' g* l
$ I8 s F4 I$ e% V3 C+ W& m7 U% T
釣魚朋友們, 面對浩瀚大海, 您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嗎? 想想看基本動作做對了沒? 知道魚在哪個層, 哪個流, 哪個點嗎? 不要再混了! 好好讀這篇吧!
5 ~3 b+ R# D3 U7 q0 a% p& I# b" z. @4 c1 p0 C
磯釣發展在日本源遠流長, 近二十年間產生了極多不同的流派及技術, 每一種技術均有一套其理論及目的, 往往令從事磯釣的釣手無所適從, 也產生了很多磯釣技術上的爭議. 為何會有爭議? 因為磯釣的發展雖然百花齊放, 但卻欠缺了一個明確的基礎理論及概念, 每一種釣法都是釣手從實際作釣經驗上因克服環境時作出改進以期達到釣人所想目的為依歸, 當新入門的釣手從事磯浮釣時並嘗試各種釣法時, 往往不能依靠基礎理論去明白各種釣法的根本目的及原則., p. J! [$ H" k& b" g( I
! l/ F0 z" \4 o, C5 y+ B2 w1 P
例如有很多釣友會經歷過例如- ”我用丹錐釣不到魚, 但朋友介紹我用阿達利就中魚了, 阿達利真厲害! 但是否阿達利就真的比較優勝? 我應否放棄採用丹錐而從此轉用阿達利並對此推崇備至? 另外下一次當我用阿達利不中魚但用雙丹錐才會中魚時我又應否從此轉用雙丹錐?”, 這種情形經常出現在釣人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就算是一個很有經驗的釣手也經常會遇到, 年復一年在各種釣法中兜兜轉轉, 到頭來技術好像沒有多大進步, 信心也增加不了多少, 反而家中的各種丹錐浮標釣具卻越來越多.' S* o$ `' U5 J, y5 t @
9 `3 j! y: \! }) w7 M. J5 ]. ?, y朋友, 你究竟知不知道你在礁石上幹甚麼? 其實磯浮釣技術是否有一個根本的基礎理論可以給釣人作依歸, 令自己明白在釣場上幹甚麼, 在技術層面上又要求甚麼? 答案是有的, 但坊間郤好像從未將此等基礎理論正式整合過, 令磯浮釣好像中國武術祕笈般變成一種師徒相傳, 好像很複雜難明很多奧祕似的, 其實只要一語道破基礎理論, 要在磯浮釣中取得進步何難之有?
& g5 A& e! ?- t5 C3 A4 E
9 u0 x# X7 \, X! G先說[層], 層式釣法正如上述所講是一種針對魚群泳層的釣法, 其中發展得較早及較成熟的是長標重鉛短子線釣法, 因重鉛關係釣手不用顧慮釣組能否順利到達釣棚問題, 反而重鉛往往能迅速將釣組帶進釣棚直擊魚群, 釣手對於控制釣棚深度十分容易, 釣手於上礁後除選擇釣點外, 最先要考慮的是魚群究竟在何種深度活動, 應該採用何種深度釣棚, 以期順利釣取目標魚, 當無魚就餌時最先要改變是釣棚深度除非釣手已對此種以層為主的釣法瞭如指掌, 十分肯定魚群泳層及釣棚深度沒有錯誤.
) n- K- D" s1 Z9 O0 M9 d9 v
0 Q! I: v. Z6 V" ^這要涉及到釣手對大自然及魚群的了解程度, 作為一個以層為主的釣手, 這方面必須首要地勤加努力, 增加自己對大自然的認識, 將對層的技術盡量提昇, 這要涉及豐富的釣魚經驗, 你會發現如果釣手是一個已經釣了多年魚例如船釣或手繩釣的釣手對於掌握此種以層為依歸的釣法十分容易上手, 因為此等釣手因釣了多年魚所以對每種情況下魚群的深度都會有一個較明確的認知.
: F; t) q- W3 d+ _& l
+ }) @& l4 r- M' K好了, 當釣手對層的概念及應用有一定的掌握能力後, 假定他上礁後投下釣組多次而釣層無錯但仍未有魚訊時, 他接著需要注意的是就是其他兩個基礎法則-[流]或[點], 釣手無需同時將流與點同時加進層式釣法中作輔助, 釣手只需將流或點其中一種法則加進層式釣法中作輔助, 只要水中有魚, 中魚的機會是很大的. $ `( F$ [/ d- k3 s: k! U0 {+ l
- [% X& d! F- D9 q, u- d, ^' H
總結以上, 簡單地說一個以層式釣法為依歸的釣手於上礁後作釣時考慮的次序為1)釣層, 2)流或點, 3)其他特殊因素. 因為如果連釣棚都錯了, 此種以層為基礎的釣法根本不能發揮, 釣了一整天後打龜也是必然的事. 在我們三人當中, Kido就是一個以層式釣法為依歸, 再輔以流或點的法則的釣手, 有機會一定要請他詳細說說這一種釣法的其他細則及如何將其他法則加進釣法作輔助之應用.
) d- N, O/ G7 x$ k/ `( N; T1 n, ^9 y- s1 y8 R7 h
至於流式釣法, 就是將釣組沿著各種流溝漂流, 從而搜索魚蹤, 其中發展得較早及較成熟的是日式漂流(Fukasa-富卡西)釣法, 利用丹錐輕釣組長子線沿著流溝漂流, 因釣組較輕, 就算較微弱的流溝也能順利利用乘流性比浮標高的丹錐帶著釣組漂流於流溝間. 因此釣手使用此種流式釣法時比較容易控制釣組進人流溝及改變釣組乘流性, 此種採用流式釣法的釣手於上礁後釣點選擇為首要之條件, 必須要懂得選擇有利於流式釣法的釣點方能事半功倍, 甚麼是有利流式釣法的環境? 簡單來說釣場應該有較明顯之流速, 釣場無流則流式釣法較難發揮, 另外必須細看流水, 看清楚釣場有沒有較明顯之上述所謂的流溝, 因為此等流溝乃是魚群進場必經之路. _) N* E, T6 x9 R
, C* e/ V+ o6 j! |' P+ T! B- x
當發現有流溝時釣手應該以此等流溝為首要攻擊之目標, 整合釣組時最先要考慮的是用何種適合乘流性及負重之丹錐, 整合後隨流溝放出以尋覓魚蹤, 當無魚就餌時除非釣手已對這種流式釣法的釣組操控十分熟練, 否則最先要考慮的是究竟丹錐有沒有隨著真正的流溝而行進, 有沒有其他因素影響, 例如風或海面因風做成跟流溝不同方向的浪湧等, 針對性作出改進, 以期發揮流式釣法這種以流為依歸的釣法. 當釣手在釣場上作出改進而魚仍未就餌時, 釣手就需要考慮層與點兩個法則, 將其中一個原素加進釣組中以期釣獲目標魚.7 P. l6 n; R5 c
5 Y# O, |: C4 k7 |7 x- S
總結以上, 簡單地說一個以流式釣法為依歸的釣手於上礁後作釣時考慮的次序為1)流溝及其釣組操控, 2)層或點, 3)其他特殊因素. 因為如果連丹錐都不能正確乘流而進, 此種以流為基礎的釣法根本不能發揮, 釣了一整天後打龜也是必然的事. 在我們三人當中, Bobby就是一個以流式釣法為依歸, 再輔以層或點的法則的釣手, 有機會一定要請他詳細說說這一種釣法的其他細則及如何將其他法則加進釣法作輔助之應用.0 W$ p, ?; N* D7 P8 J0 ~
3 D% A; l% E! ~8 S4 @6 h" U3 i/ Z至於點, [點]式釣法就是將釣組成功走進[點]之內, 將釣餌送到等待食物的魚群面前, 當中較有代表性的釣法就是[天狗],[雙丹錐]及[負浮力釣法]. 以上釣組均有一個共通點是釣組中負責探索[點]的浮波/浮標的殘存浮力是很小的甚至是帶有負浮力或帶有不同程度的殘存負浮力. 釣手採用此種釣法比較容易探索出[點]的位置. 釣手於使用此種[點]式釣法時首要追擊的[點]通常都是帶有吸入能量的[吸入流]. 釣組設定的重點在於探索[點]的位置, 以及發現後因應其吸入能量大小而作出適當修改. 因此使用此種[點]式釣法時釣手首要留意[點]的形成及其動向與改變, 一但發現[點]之位置, 必須主動出擊, 達致速攻效果.
1 G0 {3 `/ S% ?' u6 f8 Q5 d
. ]$ ?3 c2 X& `釣手在礁上另外需要留意的是構成[點]的因素[流], 只要有一條以上的[流]便會構成[點], 而[點]正是魚群聚集之處, 當發現有機會構成[點]的地方, 就要將釣組投進[點]附近的流溝, 細心留意釣組到達[點]時的狀態, 注意吸入流的能量吸力大小, 之後再整合釣組以期達致釣組能順利沿著吸入流到達[點]的內部., w5 r L8 \6 Q; b1 j" G& \
* P t5 R3 @' Y
當無魚就餌時, 首先要留意的是釣組表現, 就是釣組殘存浮力/殘存負浮力與吸入流的吸力之相互關係, 釣餌能否因此而表現自然隨流而下到達魚群面前, 在[點]中, 魚大部份是停在[點]中的中底部(註-2)等待食物飄進來覓食的, 它們習慣撿食沒有受到任何外力影響其晃動的食物, 所以釣餌是否自然吸入是很重要的. 當然如果點內的魚群數目有一定數目時, 因競爭問題它們是會提昇覓食層以期能搶先吃得食物, 尤其是以黑毛為甚, 我就親眼見過數目多時它們會集結在潮目位的上層搶食誘餌, 做成水面好像沸騰一樣.
' ~5 R9 j$ ~3 x3 |) u; v5 i' R$ Q# O# p& k2 S8 M
當釣手在釣場上作出改進而魚仍未就餌時, 釣手就需要考慮層與流兩個法則, 將其中一個原素加進釣組中以期釣獲目標魚. 總結以上, 簡單地說一個以點式釣法為依歸的釣手於上礁後作釣時考慮的次序為1)點的位置及其動向與釣組相互關係, 2)層或流, 3)其他特殊因素. 因為如果連釣組都不能正確地進入點的內部追擊魚群, 則此種以點為基礎的釣法根本不能發揮, 釣了一整天後打龜也是必然的事. 在我們三人當中, ALVIS就是一個以點式釣法為依歸, 再輔以層或流的法則的釣手, 有機會一定要請他詳細說說這一種釣法的其他細則及如何將其他法則加進釣法作輔助之應用." I' |/ m! k/ s- E
0 _8 D, k B% M4 C+ R0 a
註2 - 吸入流的底部並不等同該位置的水深, 吸入流的深度視乎形成”點”的流的大小而相對產生一個深度, 絕大部份情形它不會太深, 否則如此大的吸入能量魚也不能自由出入何況覓食! 另外此種原理也解釋了為何放流至一百尺外水深七十尺的潮目位時用二十多尺釣棚也能爆釣十多條黑鯛!# i7 N7 D- J0 a* j. q
5 N0 I5 S' s: l& r: ~. \經過講述以上三種磯浮釣基礎理論後, 如果你能夠明白並再加思考, 你就會發現差不多坊間上大部份的釣法都是從這三種基礎原則中其中一種為本而以其餘一或兩種為副的, 你現在可以自己思考例如阿達利釣組,00號浮波或者全游動釣組究竟是以點層流那一種原則為主呢? 又或者是以後當看見一種新釣法時立刻便會明白此種釣組以何為本及以何為副, 如何操控才能獲得最起碼之優勢.6 z+ ^/ k, Q$ N# K @
! a2 ]* G9 i8 Q8 ^2 t那你會問我應該如何開始去認真學習磯釣並掌握其技術呢? 答案好簡單, 先思考自己究竟屬於上述三種基礎原素的那一種釣手, 在點層流三者中自己較容易發揮的是那一種, 爾後購買適合的釣具(註-3), 決定以後, 當下一次上礁時, 先依據本身合適釣法整合釣組, 作釣時貫徹自己的基礎釣法, 不要被其他釣法影響自己的思維, 採取自己固有程序, 先將本身釣法盡量發揮, 當發現您的優勢徹底發揮後仍未中魚, 就要開始留意其他兩種原素的問題, 在原有優勢上再加上新原素, 以期增加中魚之機會就可以了. 因為不要說點層流三者交替運用變化很大, 就算是單以一種為本而以其餘一種為副的變化也不小, 只要持之以恆, 久而久之, 你便會慢慢發展一套完全屬於自己的釣法, 以後上礁不再迷茫, 認清自己在搞甚麼, 就算別人中魚時也明白別人攪甚麼.
3 ^$ u" y( P+ R
( e; I0 ]6 O; R& C' n現在講一個情況給你們聽讓你們思考的, 這情況實際上在澎湖南海我們三人一起作釣時出現過, 假設你和我們三人一起去作釣, 我們先作釣你在旁觀察, 突然間Kido說: [中魚, 黑毛! 魚就在斜坪近底部, 我釣二錢長標三噚水深半噚子線!], 這時Bobby又說: [中魚, 又是黑毛! 魚食沖目流中段, 我釣零號丹錐三噚釣組長度(註-4), 兩噚子線中間一粒G5夾鉛!], 跟著Alvis再說: [中魚!, 都是黑毛!魚就在那潮目吸入流位就餌, 我釣雙豐登而前豐登調教至水面下一尺一噚子線!] 如果現在到你整合釣組作釣, 你會如何?: o: O% D/ T8 U4 J
朋友, 你現在明白你在礁上搞甚麼嗎?$ Q! H. f4 }' t% ?% W
1 T( r$ X( C$ q7 e; Q5 h
註3 – 所謂合適釣具不單是指丹錐或浮標的, 例如G牌釣竿的幼竿先就十分適合作操控輕釣組的飄流式釣法拖擺晃餌時所用, 但你如果不是採用此種釣法的釣手, 就算高價買了一支其產品也未能完全發揮其特點就會較為可惜, 所以不要迷信名牌, 產品能否配合用途才是至為重要的!
) R7 j) ~5 D: I+ q- [# D! o
5 A% M" G( Q9 e6 s% B; W! H註4 – 在流或點式釣法中, 釣組長度並不等同釣棚深度, 這是很重要的概念!
3 L, `2 q& M0 q; H/ d3 l9 M5 I6 G: J/ k, Q- E, f9 C. ]5 t
% y0 L) g5 ~* z+ Y/ d$ g特別後記 : 此篇文章寫於 2000 年,當年亦投稿到台灣釣魚人雜誌並得到刊載 |
評分
-
1
查看全部評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