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以下為魚訊如何產生的推論敬請參考TK'S </P>
2 s5 l' W. ?7 n<P>1. 圖一:這是一般釣組長短子線在池底的分佈情形,從C點鉛片座,B點長鉤餌,A點短鉤餌,而ABC點構成一個三角形的情形,而這種三角形是魚訊較頓的用法,較常用的調組如圖四BFH點所形成的三角形。</P>. `( V7 U4 _3 D( `1 V: N* T* L
<P> 2. 圖一圖二是說明池魚將餌往外推的情形。</P>+ s$ [; ^: F" _- k0 g# u" H
<P> 3. 圖二:是說明池魚將餌由A點推至D點,形成浮標下沉X的過程。池魚將餌由A點推至D點,我們的鉛片座位置就會由C點降至E點,而下降的過程會延著BC線段所形成的同心圓(假設B點不動),而C點到E點就是浮標的下沉量X,這也是一般釣友最喜歡的魚訊。</P>
7 p2 D5 X8 S2 z<P>ABC點是原來釣餌所在的位置,DEB為池魚將餌由A點推至D點所形成的新位置,作合可得魚。</P>5 b& y1 k- H: O8 b) Z
<P>爲什麼浮標會下降X的量呢?因為鉛片座連接著母線,而母線連接著浮標座,浮標座也連著浮標,當ABC點位,被池魚將餌由A點推至D點,ABC三角形變為DBE三角形,C點也隨BC同心圓下降到E點所致。</P>5 k! R: t8 ]5 x
<P>下降X的當量會隨著浮標的材質,母線的滯水性,水切性,餌團大小…而有所改變。</P>
- t# m4 X- }' ^$ v<P>4. 圖三是說明池魚將餌由外往內推的情形,圖四是說明溶餌的情形。 </P>. s+ W9 }( Y, f5 Y1 v- A
<P>5. 圖三是說明池魚將餌由A點推至D點,再由D點推至H點,浮標上浮的情形。</P>6 r/ c1 F; v5 y
<P>原本ABC點為長鉤短鉤及鉛片座的分佈情形,當池魚將餌由A點推至D點時,C點鉛片座位置回沿著BC線段所形成的同心圓上升,會上升至E點,鉛片座由C點變為E點所上升的量,就是浮標上升的量X。</P>& _$ k, T# V( B- k
<P>一般這個上升量會比較大。因為這時的殘存浮力比較大,餌粒較完整,池魚的戒心強。</P>2 @; h: |7 e, r9 G+ T
<P>當池魚將餌由D點推至H點時,C點鉛片座位置回沿著BE線段所形成的同心圓上升,會上升至F點,鉛片座由E點變為F點所上升的量,就是浮標上升的量Y。</P>
( @# ~3 J9 s9 V* g) |1 B+ D<P>一般這個上升量會比較小。因為這時的殘存浮力幾乎等於零,餌粒化散得差不多,碎屑也撿得差不多了,池魚的戒心較小。</P>
; x7 G2 j3 e; @3 p6 Y* y7 I<P>另外直得注意的一點是,HF點已經與母線成平行(或者講HF點已與池底成垂直狀態)。當短鉤餌被推到HF點時,有任何的上升或下降,都是起魚的好時機。 </P>
Q9 G0 f- v0 \& y; n9 C8 K. f: H<P>6. 圖四是說明溶餌狀態。當池魚將餌由A點推至H點時,C點鉛片座位置回沿著BC線段所形成的同心圓上升,會上升至F點,鉛片座由C點變為F點所上升的量,就是浮標上升的量M。此時HF與池底呈垂直狀態。</P>1 x/ L1 @* r6 ]/ K7 D1 H
<P>餌粒持續溶解,當餌粒上升至K點的過程,您會發現浮標緩慢的上升,當真正上升至K點,就是我們所謂的落餌點,就是我們所謂的單餌觸底點位。</P>9 e5 y6 W8 }4 t9 g( E. @
<P>在這個過程中,因餌粒以非常小,非常容易入嘴,只要有任何的上升或下沉,提竿作合一定會中魚。 </P>
" Z2 O" [) L a$ a; I z2 g<P>7. 長鉤餌的部份,就是反過來推論即可。</P>
1 K/ Z* M4 o, D% b: Y<P>8. 當魚來吸食時,就會形成子線失去支撐力道,使浮標下沉,作合也會中魚。</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