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g5 O# w2 x+ t
) }: O% }7 c- R8 z% [9 O& B5 U6 n5 A" N1 j
中通浮波, 外掛浮波或浮標?: j3 j6 L6 K1 O6 ~/ c( ^/ \5 M( \
$ E" ~& K* X; m' V0 h* Y$ _
初學阿波釣法時, 究竟應該先採用上述何種浮波呢, 觀乎上述曾提及的德島縣釣手, 你會發現他們現時大部份都是採用中通浮波的, 那樣是否中通浮波特別適合於阿波釣法? 其實在磯釣發展早期, 製造浮波的技術還未發展得那麼好的時候, 前文所提及的那些德島縣釣手絕大部份是採用外掛式浮波或浮標的, 直至到中原孝採用中通浮波奪取第一屆齡全日本G杯黑毛大賽冠軍中通浮波才漸漸受到釣手歡迎, 所以在阿波釣法中如果掌握了技巧, 採用中通式浮波, 外掛式浮波或浮標也沒有多大問題. 初學者可能會問, 外掛式浮波/浮標在釣組更換時的方便性與速度遠遠快於中通浮波, 如像你所說阿波釣法是一種針對釣得多的比賽型釣法, 為何釣手們仍然選用中通浮波? 它的好處又在那裡? 無錯, 無疑中通浮波在改變釣組是速度較慢(因為要先將母線解開, 更換後又要重新接上母線), 但中通浮波在初學習阿波釣法時是比較容易掌握的, 所以本人推薦新釣手應該先嘗試採用中通式浮波.- U8 @( t# Q1 R% l% z2 u* [/ j
- b( d. A6 Y: ^* B/ r3 M
乘流性, 體積與自重.1 i+ h/ k4 u% T
3 Y& V! e- \8 X4 L6 E6 u+ f 前文已經講過磯竿是釣手觸覺與手的延長, 那樣浮波就是視覺之表現與運輸釣組的交通工具, 阿波釣法講求的是閱讀潮流與駕馭釣組的能力, 浮波就是其中用作閱讀潮流與執行駕馭釣組的工具之一, 所以要了解一顆浮波必先要了解乘流性, 表面體積與自重對浮波的相互關係, 為何要注重浮波的乘流性? 因為釣組放下水中, 浮波與母線子線等均會隨流而漂動, 如果採用不同乘流性的浮波將會令水中釣組在流中漂動時產生不同狀態, 在這裡給一個基本的物理問題讓大家思考, 假設兩個相同表面體積的但不同自重的浮波放下水中, 那一個流動會較快? 又或者兩個相同自重但不同表面體積的浮波放下海中, 那一個又流動得較快? 無錯, 答案是高自重的那顆浮波會較低自重的浮波流動得較慢而那顆較大表面體積的浮波卻會比較小表面體積的浮波流動得較快. 這代表了甚麼? 這代表了一顆浮波的乘流性基本上受到自重與表面體積的影響. 乘流性是否越高越好? 未必, 乘流性應該和浮波表面體積及負鉛量成一個適當的比例這樣浮波的表現更好, 正常情況下, 我推薦新釣手先購置中型的浮波(直徑大約23-25mm, 長度大約40mm, 重量大約7-9g) 負鉛量為0號, 1B, 3B及5B以及大型的浮波(直徑大約27-28mm, 長度大約45m, 重量10-13g) 負鉛量為1號就足夠初學時應用了, 到了釣手充份掌握浮波的特性, 明白到乘流性與體積及重量的實際關係就可以購置小型的浮波(直徑大約17-19mm, 長度大約30-32mm, 重量大約5-7g)負鉛量例如0號, 1B, 3B, 5B甚至0.8號或1號與及其他各種各樣體積大小負鉛量的浮波, 釣手可以在不同情況下透過更換浮波去強制更改整副釣組乘流性, 從而達到釣手心目中的理想狀態. 不過最後要指出乘流性是可以透過手法活化或減低的, 我將在以後講講如何活化浮波的乘流性.
- u5 \+ ] m9 |6 g2 s& Q) K
7 v; T+ w, p9 x0 w" C- Z# r7 ?" t自重
; @) z6 S, w3 I( F8 Y4 ^5 x
. j5 \9 B$ O' H+ x. g6 r* ? 浮波的自重正如上述影響了乘流性, 那麼自重還有甚麼影響呢? 第一它影響了拋投性, 越重當然拋投性越高, 惡劣天氣下例如正面頂風的情況下高自重對拋投性幫助不少, 但釣手也應考慮上述自重與乘流性的因素去選擇浮波.
: s9 R( _. `6 j# t$ c f: \! ]; x0 Z# X+ e
體積* U% ]# l" e& p
$ s7 b' Q4 y8 H, M
2 K7 t) G! b+ }3 J4 F, @
在理論上浮波的表面體積與圓週直徑越細則魚吃餌時進入水中阻力越小, 但釣手必須要考慮上述乘流性的關係, 況且在阿波釣法中注重的是針對目標魚去製造一個適合目標魚覓食釣組狀態, 如果掌握了阿波釣法準則中釣組伸展打斜, 張線技巧, 晃餌技巧, 誘釣同步等, 魚絕對是會吃到手把來的, 這也是我推薦初學者不用買太細體積的浮波的原因, 個人而言, 很多時選擇相同負鉛量而不同體積的浮波主要是考慮釣組的乘流性而非魚訊.. k: |0 P9 q0 U/ u$ n1 A" W
2 p! m9 w+ I" A( x, t0 J) e5 l重心0 Q# K5 J, I# U* m
( R; E7 B6 r3 j
0 {3 m) {2 C( ^, Q6 C" M) {; c% e 在中通式浮波中重心越低是越穩定的, 但浮波是否越穩定越好? 在阿波釣法中並不是, 適合阿波釣法的浮波心必須要穩定得來能顯示釣手利用張線技巧所帶出對釣組的影響, 當釣手正確使用張線技巧時, 水流令釣組打斜的狀態也會反映在浮波身上, 而穩定得來而又能適度細微打斜或晃動的浮波才是一顆好浮波, 而一顆能適度晃動的浮波往往更能顯示細微的魚訊(晃動中突然停滯可能就是魚訊! 河豚的標準魚訊!) 至於有關張線技巧, 我將會在以後的連載文章中講出.* M2 h" r6 D3 G9 [; J5 r
; M) ]4 `) l$ z$ x% I8 n; [. J! p視認性" a6 \* k. B) J( x; u) ^5 f$ W
- @. G) W! z3 |% X9 |4 H( e) k( W8 l$ o+ H4 } Z/ i
上文講出浮波時視覺之表現, 故此視認性對浮波也頗重要, 通常螢光橙或螢光紅色的頂部適用於大部份情況下而螢光黃色則比較適合陰天或清晨及黃昏與及沉釣時使用, 都能產生不俗的視認性.
4 `+ R' y% l1 w+ P$ P! R! p# M/ c9 c
準確性與系列性
0 H1 z( n9 ~+ o& I3 E( D0 e/ c( V6 c5 w8 k0 S6 \+ o* d
8 V7 \1 B/ b# O" X0 q( `4 p: ~4 C! X" F& s! \( M) X' m9 j8 P8 O
經常聽到有人說這顆浮波很準啊? 那樣如何謂之準確浮力? 如果在香港以東水域海水鹹度較高時覺得浮波準確而當將同樣的浮波用在香港以西海水鹹度較低的水域時又是否可以稱為準確呢, 釣手必須知道不同水域的海水鹹度可能不同相對地浮力也有所影響, 所以個人認為浮力準確的浮波不是單看一顆的, 是需要看兩方面的, 第一是如果我這顆浮波掉了, 我進入釣具店買回同等號數的浮波是否浮力表現一樣呢? 如果答案是浮力一樣, 這顆浮波通過第一個準則, 第二就是我如果有一顆1B浮波, 當我轉用同系列的另一顆2B浮波時, 當我增加了0.2g (1B與2B浮波的負鉛量正常相差0.2g)的負鉛重量, 表現又是否一樣呢? 答案如果也是一樣, 這顆(或這系列)的浮波便通過了第二個準則而成為一顆真正擁有準確性的浮波. 所以正如上述, 很多釣手選擇浮波時往往忽略了浮波的系列性, 一顆準確的浮波如果擁有良好的系列性(即擁有多種大小體積與負鉛量), 其價值是無可限量的, 因為釣手只要適應了該浮波的表現時, 轉換同系列其他浮波時將會比較容易達至釣手心目中的表現, 也較容易掌握. 可惜的是, 浮波的製造商能有如此前瞻性的甚少, 市面上能提供系列性浮波往往是由日本名釣手推出的, 因為他們明白系列性的實際作用, 期望市面上將來能有更多廠家推出系列性浮波.
5 U- ~2 D% W1 S/ t! u7 j6 z8 ?2 v) `( U+ s6 a0 X, E: }2 \! y
& Y- F2 {' s6 s5 H
|
|